林甸东兴乡27年“以稻治涝” 发展水稻近20万亩

07.04.2015  11:39

  王延春 刘洋 记者李飞

  早春时节,龙江大地生机初现。在林甸县东兴乡福兴村一个方方正正的大院里,矗立着4幢巨型仓储库和一座容积为600立方米的烘干塔,数万平方米的水泥地面上,推土机往来穿梭翻晒粮食。“项目一期投资1.5亿元,已完成投资7800万元,年可加工稻米10万吨。有东兴20万亩水稻基地作后盾,我们心里托底。”黑龙江省陆河农牧业有限公司基建经理赵文学告诉记者。

  27年来,东兴乡“旱鸭子下水”,把大面积盐碱地旱田改造成水稻“金田”,引得“凤凰”落户,牵动着富民产业链蓬勃兴起。

  东兴乡十年九涝盐碱地,百姓一直以种大苞米为生,亩产仅几百斤。“年年种地、年年不收、年年受穷”,让东兴乡在林甸穷出了名儿。福兴村更是“盐碱地涝洼塘”,村民穷得叮当响。多年来,村里尝试着养猪、种菜、种麻,使足劲儿都没能拔除穷根。“管不了天,我就管地。”1988年,村支书王树春下定决心从查哈阳农场引进水稻种植技术,经过一次次尝试,一粒汗珠摔八瓣儿地挖水渠、建泵站,亩产由最初200斤提高到600斤、800斤。

  在福兴村的引领下,乡里其他村也纷纷以稻治涝。利用引嫩工程贯通全乡的优势,东兴乡先后建泵站1个、支渠4条,推广大棚育秧、机械插秧、小池变大池等技术和优良品种,建起700栋育苗大棚、300吨催芽车间,统一三个品种、智能催芽和大棚育苗,发展起福兴、丰产、原种场3个完全水稻专业村,另外几个村的部分耕地也改种水稻,去年全乡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2万亩。6.02万亩“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节水增粮4万亩标准化水田和0.83万亩低压管道输水项目,带动全乡近11万亩水田整体提标,亩产超过1200斤,实现收入2.74亿元。今年通过旱改水、土地整理、农户自主开发,新开发水田3.5万亩,全乡水田总面积达到近20万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乡里制定了水田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扩大面积、提高标准、打造产业链三大举措,建设大庆水稻第一大乡。

  经实测,东兴乡水稻亩均纯收入1100多元,是大田玉米的两倍。绿油油的稻田,成了这个贫困乡农民的“小银行”。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56万元,同比增长17.1%。最先起步的福兴村,村集体由负债170万元到一年前集体积累突破40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1.7万元,405户村民搬入小区集中居住,51户免租砖房供全村孤寡老人安居。

  “盐碱地如今变成了‘金田’。”副乡长林树生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按照县委‘以稻治涝,以稻富农’的发展战略,再过三年,东兴乡一定能变身为全县最富的乡,人均收入超2万元已手拿把掐。”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