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你隔壁二大爷家“内小谁”

26.06.2016  22:28

  最近有两部剧霸屏:一部是孙红雷转型之作《好先生》,这枚硬汉似乎过分迷恋自己的微笑,还给自己起个名叫“孙漂亮”;另一部,是让“学渣踩着狗屎运进入重点中学”的网剧《最好的我们》,原著作者八月长安,学霸,长得漂亮。

  巧的是两个漂亮人都来自哈尔滨,他们让“哈尔滨”在全国再次漂亮“霸屏”——去年有人也干了同样的事,这个人是李健。

  一个事实是,过去几十年间,哈尔滨走出的文艺青年和文艺老青年,至少占据了中国文艺圈的“小半壁江山”。就连好多不是出生在哈尔滨的文青,与哈尔滨也有着“不可思议”的关系,比如小沈阳。还有王菲和李玟,她俩的父亲都是哈尔滨人。

  有人这样一本正经地恶心文艺青年——“穷且追求与众不同的人”。这么说孔子应该是最早的文艺青年之一。“文青”虽有不同版本,但这样描述多数人应该同意:文青追逐的趣味不仅一定别于抠脚大汉,并且一定会刻意避开资本家和官员阶层;他们注重精神与品位甚于物质,容易让人担心他们的生存能力,比如哈尔滨极典型的文青代表萧红。但他们又绝壁不是只会矫情、干嘛嘛不成的——有时也能干出大事。

  哈尔滨出文青,文青“折腾大了”成了明星,这座历史不过百年的城市,诞生明星文青这事儿在全国闻名。通常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文化会直接影响落后地区,哈尔滨则恰恰相反。拥有历史文化共生与多元文化共融的哈尔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相对落后,特有的底层平民文化土壤让哈尔滨人天生就具备三分表演天赋。他们敢于闯荡,为了生存,为了机会,不仅“闯出去”,更要“闯出来”。当时活跃在全国文艺舞台上的哈尔滨文青,都被认为胆子大、脑子活、能吃苦。

  到了今天,“出道”路径变化了,这些世家派、草根派、学霸派、院团派和群文派的哈尔滨文青们,依然更容易适应大环境变化下的审美需求,这与他们性格中所独具的东西分不开——颜值高、凑热闹、爱表现、有幽默感,更有眼力,带着自我理解式的情感爆发和敏感的生活观察。这都是哈尔滨的城市基因。如果说改革开放早期的哈尔滨是一个文化娱乐的人才库,那么今天,它已经远远不只是向全国输送文青人才,而是用这些文青可以代表的城市风情与历史文化底蕴影响全国。

  我们做出了一份哈尔滨目前为止可能最全、也可能是最有意思的《冰城文艺青年地图》。捕捉他们年少时代就有的文艺特质,也探寻这些冰城文青身上那些与你我相同的城市基因——在他们身上,有时代更迭与城市变迁,也有每一个时代最漂亮的哈尔滨。

  文艺青年是一个社会先进文化的风向标,而这个世道是对文艺的最好历练和淬火,没有生活的历练,哪里来的文艺青年。我们将冰城文青在哈尔滨活跃的时代进行划分,看看每个年代的文青都是什么样子、谁是代表人物、他们是怎么成名的、他们有多么牛。 

  【1970年代】

  文青热词: 手抄本 对艺术憧憬单纯

  从艺路径: 外地院团招人 文艺世家 免费艺考培训 城市氛围熏陶  

  大咖: 演员迟志强 小提琴家薛苏里 相声名家师胜杰

  尽管曾经被传抄的手抄本大多数已经被毁,但对那个年代的文青来说,暗夜里阅读后的悸动与安慰永远留存内心深处。所以当时文青身上一个重要符号就是“手抄本”。他们最时尚的生活方式还有写诗,当年中国诗坛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涌现了一批善于表达情绪与思考的朦胧诗人,这也成了哈尔滨文青写诗的“主流风”。

  文革结束后的文艺复兴,随着中外文学名著再版和1979年《大众电影》复刊,冰城文青回归读书。那时,不少文艺单位开始纷纷到哈尔滨基层选拔人才,让一大批经历文革成长起来的文青有了出去从艺的机会,包括当年被长影招走的演员迟志强等。还有不少文艺世家的子女因为在圈里获知渠道通畅,有机会从学校或工厂直接进入艺校、文工团或话剧院,比如黄枫之子黄宏、尹柄正之子尹博林和尹卓林、著名小提琴家薛澄潜之子薛苏里。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随父来哈的相声世家之子师胜杰,刚落脚哈尔滨时就住在老道外北市场。当时北市场乃繁华娱乐场所,说书的、唱戏的、唱大鼓的、演皮影的应有尽有,饭馆、茶社比比皆是。师胜杰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笑星,其地位就好比现在的孙红雷,而他的艺术启蒙正是来自繁荣的老道外。这时的文青获得艺术和从艺的渠道比较单一,缺少自我展示的平台,但浓厚的市井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历史根基,使哈尔滨成为全国文艺人才的输送地。

  【1980年代】

  文青热词: 理想主义 批判精神 青春梦

  从艺路径: 本土群文组织 免费培训班 艺校科班

  大咖: 作家张抗抗 演员于兰 导演杨亚洲 演员牟玄甫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是一代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梦。以邓丽君、罗大佑为代表的流行歌曲被无数冰城文青追逐,港台有伊能静、小虎队、草蜢组合和BEYOND,内地的中国风摇滚也在悄悄蔓延,诗歌朗诵和音乐会等演出仿佛一夜间在哈尔滨遍地开花,还有大导演曾给哈尔滨的路边吉他队拍过电影。

  在这个文艺全面复兴的年代,“憋坏”了的哈尔滨文青各自找到了释放情怀的途径。当时,除了张抗抗、周树山、白淑贤、牟炫甫、刘和刚等黑龙江艺校的“科班”毕业生外,文青最活跃的地方就是青年宫、少年宮、工人文化宫和各个区文化馆:肖冬梅、师胜杰、冯晓泉、王璐瑶等,小时候都是少年宫学员;杨亚洲、郭金、邹德江、孙悦、陈红等都曾是哈尔滨青年宫影视班的学员。

  群文组织当时也肩负着挖掘人才的使命,定期到学校、工厂和机关单位去免费办班,当时文青身份也极其复杂,学生、世家子弟、知青、待业青年、工农兵学员……这时,哈尔滨的诗歌小说班也百花齐放。太阳岛乐团等文艺团体、哈尔滨话剧院学员班及省市各个部队的文工团,都给文青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全国顶级的文艺团体当时扎堆到哈尔滨招人,那年月哈尔滨简直就是他们眼中的“北影”、“中戏”,而那时只要怀揣明确的从艺梦想,多数文青都能找到实现梦想的渠道。

  【1990年代】

  文青热词: 歌迷 自由 开放 狂想 反思

  从艺路径: 学霸改变命运 草根横空出世 本土选秀走红

  大咖: 音乐诗人李健 演员张译 演员李冰冰 演员孙红雷

  歌手孙悦 演员小沈阳 模特肖冬梅

  80年代末理想主义与90年代初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交叉口,中国大众文化全民解禁、百花齐放、一路狂奔。当时哈尔滨文青基本就是现在“粉丝、“迷妹”的前身,他们崇拜以林志颖、四大天王为首的港台艺人,崇拜以杨钰莹、高林生等内地流行音乐圈的“南方派系”,痴迷琼瑶和海岩的影视剧,人人恨不得学跳霹雳舞,唱摇滚、民谣和流行歌曲。1994年互联网出现,哈尔滨文青仿佛瞬间“改天换地”,网络文学、BBS、网恋等,都是当年文青的热搜词。这个时代没有了免费午餐,世家子弟没有任何优势,免费培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层出不穷的本土比赛,这使肖冬梅、姜培琳、郭金等名模脱颖而出。“夜店文化”的兴盛为孙红雷、孙悦、陈红和小沈阳这样的草根文青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展示机会。

  更值得一提的以李健为代表的冰城一代学霸,他们是“依靠学习改变命运”的哈尔滨文青代表——不像外地很多艺人年纪轻轻就在异乡漂泊打拼,他们往往靠努力学习走上全国主流文艺阵地,包括艺考走出的演员李冰冰、鲍蕾、马苏、小宋佳、薛佳凝、沈傲君,也包括高考落榜进入话剧院苦读了几百本剧本后,闯荡演艺圈江湖的张译。市场经济激活了艺术价值,媒介的剧增和网络的出现,拓宽了文青的眼界,时代和机遇开拓了文青的输送渠道,哈尔滨文青大量奔向北上广。

  【2000年代】

  文青热词: 创新 韩剧 日剧 豆瓣 人人 粉丝 反三俗

  从艺路径: 电视选秀一夜成名 艺考

  大咖: 演员贾乃亮 歌手安又琪 演员张丹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大众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消费时代、娱乐时代和速食主义时代。韩流文化兴盛,那时哈尔滨文青纷纷安装宽带下载韩剧和日剧,以“新晚报之夜”为名的各大明星演唱会在哈尔滨接连不断,本土音乐剧《》在国外引发轰动性话题,所以当时哈尔滨文青开始分派:做粉丝的、做剧迷的、看青春文学的、看安妮宝贝的,还有玩豆瓣的、看不起听网络歌曲和凤凰传奇的“反三俗”小清新。

  这个年代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全国选秀节目爆炸般流行,2004年湖南卫视做了中国第一场电视平民选秀《超级女声》,那年的冠军正是哈尔滨姑娘安又琪;2005年“超女”进入鼎盛时代,据说当时北京街头在“超女”直播时段畅通无阻,大街上都没什么人。那之后几年间,湖南、东方、江苏等卫视举办了各种草根选秀,“成都帮”占据全国选秀市场,在“草根圆梦”的文化大潮中,哈尔滨出去的选秀明星并不太多。

  在全国年轻草根迫不及待扎堆电视平台圆明星梦的同时,这个时代的哈尔滨文青似乎变得过于安分,因此这一时代也是哈尔滨文青发展的过渡期。就演员来说,艺考走出去并开始进入主流表演圈的演员不多,代表人物是贾乃亮和张丹峰,他们也是直到2010年代才进入演艺事业的上升期。

  【2010年代】

  文青热词: 逗比 美剧 民谣 迷妹 穷游 小清新

  从艺路径: 网红 真人秀 “爆款”影视文学作品

  大咖: 演员包贝尔 作家八月长安 演员张天爱

  演员韩东君 喜剧人乔杉 歌手刘忻

  歌手刘美麟 演员徐冬冬

  网红!网红!网红!现在所有通过真人秀、微博热门话题和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等渠道成名的文青,现在都叫“网红”!

  这个时代,冰城文青经历了此前的心理“拧巴”,开始流行用逗比来接地气。但是看美剧的仍然看不起看韩剧的,追宋冬野和马頔的看不起追韩国明星的,“迷妹”成了粉丝的升级名称,穷游和小清新是文青的主流生活标志。这个时候的文青像是对“文艺青年”这四个字的真正回归,他们内心沉静,追求与众不同,不愤青,允许不同观点思想,气质平和包容。

  随着“快女”等草根选秀的降温,哈尔滨走出去的文青刘忻成为2011年选秀唯一的哈尔滨关键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走出的奥运冠军焦刘洋是刘忻的铁杆粉丝,这件趣事在当年体育圈里可以说轰动一时,让公众发现原来运动员也有文艺小清新。2012年3月一段看似随意在楼道里拍的小视频,让哈三中学生刘美麟一夜爆红,之后签约唱片公司与张靓颖成了同门姐妹。随着《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各路真人秀的连番轰炸,以及《余罪》《最好的我们》等霸屏网剧的出现,哈尔滨走出的文艺青年以精彩演技引发全民热议,拥有无数追捧的粉丝,也让“哈尔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款特别的“网红”。

  实习生 郝晶鑫、孔紫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