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方马其诺防线”:在那山梨花盛开的地方

21.08.2015  16:44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8月20日电(记者丁铭  李建平  马晓成)“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七十年前,苏联红军就是唱着这首《喀秋莎》,跨过黑龙江,向困守在孙吴地区的霍尔莫津要塞(胜山要塞)负隅顽抗的日寇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七十年后的今天,这首歌又成为中俄双方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经典歌曲。

  歌曲中所唱的“梨花”,是指黑龙江两岸野生的山梨树所盛开的鲜花。而《喀秋莎》的歌词就有源于这种山梨花的说法。2010年4月23日,《吉林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喀秋莎”诞生在珲春》的文章,文中称,前苏联歌曲《喀秋莎》诞生于1938年7月发生的苏联与日本的“哈桑湖战役”。

  《吉林日报》的那篇文章中写道:“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漫山遍野盛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青山峡谷之中,顺着江流不时从日本海吹来轻纱一样的薄雾……

  文章描述:“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便把它谱成了歌曲。”之后,这首歌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开来。

  对于山梨花,生活在黑龙江畔的孙吴人并不陌生。在距离孙吴县城几十公里、靠近江边的青山上,就长满了山梨树;每年春夏之交山梨花盛开的时候,这里花开如雪,香飘四野。然而,就在这片茂密的山林中,隐藏着日本关东军当年修建的霍尔莫津要塞。

  据要塞讲解员富丹介绍,“霍尔莫津”是满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山梨花盛开的地方”。霍尔莫津要塞又被称作胜山要塞,1938年开始修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第五国境守备队”构筑的庞大军事工程。

  霍尔莫津要塞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毛兰屯野战阵地构成,总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最多时候驻扎日军近10万余人,是整条“东方马其诺防线”上相当重要的军事基地,以至于当时的侵略者如此评价孙吴:“大大的孙吴,小小的哈尔滨。” 

  富丹说,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夜渡黑龙江,在航空兵炮火支援下,于次日对日军发起攻击,日军在孙吴附近修建的火车站、飞机场、营房相继被炸毁。在此后几天里,苏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战斗;直到8月17日,才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进入孙吴县城,逼迫日军彻底投降。

  现在,霍尔莫津要塞已经物是人非。在今天的霍尔莫津要塞遗址上,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炮火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的战壕沟壑、石板瓦砾,向世人展示战争留给这片土地的烙印……

  孙吴县已将霍尔莫津要塞遗址,打造成“胜山要塞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到这里旅游的人,既可以参观隐藏在密林中的日军残留工事,也可以饱览旖旎的边境风光。如果天气晴朗,人们站在要塞所处的山顶上,还可以遥望到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小镇。

  孙吴县委宣传部外宣组工作人员小冯告诉记者,几乎每年夏天,对岸的俄罗斯青少年都会来到孙吴县,参加两国共同主办的夏令营活动。而到霍尔莫津要塞遗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了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除定期举行中俄两国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外,孙吴县所在的黑河市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还同期举办中俄文化大集,已持续数年。在今年的文化大集期间,双方将举办“中苏抗日战争历史特别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携手未来”孙吴主题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届时,中国武警文工团和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将联袂演出《保卫黄河》《喀秋莎》等抗战、二战歌曲。

  孙吴县委宣传部部长马秀慧说:“我们举办这些活动,是想通过文化交流告诉人们,特别是告诉青少年,勿忘二战这段历史,勿忘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要珍惜反法西斯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成果,更要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