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重视质量,突出特色,培育具有哈工大规格的拔尖创新人才

11.03.2016  15:16

      哈工大报讯(沈毅/文)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哈工大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即“重质量,强特色,培育具有哈工大规格的拔尖创新人才”。

      过去5年,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成立了本科生院,推行了三学期制,设立了教学岗位优秀奖励津贴,“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凸显。

结合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学校“十三五”规划,为了全面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弘扬传统、突出特色,培育具有哈工大规格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需要特别加强如下几方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立足长远,固本求新,加强围绕培养目标的体系建设

      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造就一大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把握、预测未来20至50年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求卓越,完善核心价值培育、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体系建设上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为此,我们要特别加强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3个体系的建设工作。

      1、建设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创新、个性发展有机融合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加强符合特色发展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规划,设置新生研讨课和导学课,建设通识核心课程,坚持引培并举、专兼并用,重点建设一批通识核心课程,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设置,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发挥专业教育的传统优势,加强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规划,精炼核心课程,减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门数,重点建设一批与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相应的核心课程,充实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使核心课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鼓励将科研成果固化更新为实验教学内容,提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数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质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学术追求和发展取向,推动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变,逐步加大转专业、辅修、双学位比例,提高培养方案的弹性和灵活性。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打通本、硕、博课程,建立统一课程目录,科学设计个性化成长路径,构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2、构建课程、实训、平台、保障“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学生的成人成才成业为目标,健全融理论讲授、实训实践、平台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教学生创新之道,育学生创新创业之能;将学校优势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化,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由教师科学研究带动学生实现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创业。

      理论讲授由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创业教育课和创新创业类讲座等组成;实训实践由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竞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组成;平台基地由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广场、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组成;支持保障由领导组织、师资队伍、政策制度、场地环境、经费、文化氛围和专项理论研究等组成。

        3、完善支持培养目标达成及以学习成效驱动为导向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组织体系,建立学校教学委员会和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责权利,探索构建鼓励创新、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组织结构。加大评聘考核体系和分配制度对教学倾斜力度,制定能够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岗位聘任条例、职称评审条例、教学奖励机制,提高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业绩的显示度,吸引、调动教师将工作重心投入本科教学。

      完善以学生学习成效驱动的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分类培养、分类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式,建立以效果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社会评价及用人单位评价、反馈等为基础数据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评价机制,改善评教、评学、考核方式及成绩记录方式等,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构建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多学科专家与管理者相结合的专业化师资培训队伍,提升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海外培训、核心课程教师培训成效,设立教学发展基金,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丰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咨询体系,搭建跨学科、跨院系的交流平台,促进教与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注重教与育的有机结合,探索设立师生交流时间制度,真正拓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将课堂、实验室的传授、讲解,拓展到不完全局限于时空限制的师生间的交流、讨论。

        第二,重视质量,转变方式,加强围绕教育理念的课程建设

      认真贯彻人才培养是学校第一要务、人才培养是教师第一责任的理念,形成教学第一、育人至上的价值取向,促进各种办学资源向人才培养的汇聚和转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勇于创新、全面发展,深入探究并全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在各个层面有效落实。

        1、丰富更新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针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知识和能力的变化,以及社会和国际竞争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更新。

知识信息“爆炸”、学科融合和“泛在学习”是当今国内国际社会的特点,因此要求我们的课程内容体现知识交叉、复合,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宽口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学习能力、再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和竞争力的本领。

      2、深化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从引导学生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需要变“教师、教材、教室”的“旧三中心”为“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成效”的“新三中心”。这需要我们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并逐渐完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同时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进一步推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推进实施“重能力,求创新”的累加式考试方法和成绩记录方式改革。

      我们要引导教师积极推进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第三,培育具有哈工大规格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近期具体举措

      1、转变教育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责任的理念,在全体教职员工中牢固形成教学第一、育人至上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效驱动”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从“旧三中心”向“新三中心”的转变。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组织国内外教学培训班、教学学术研讨会,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完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组织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国内外名校访问团,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转变教学管理与服务理念,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加强通识教育。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水准、面向非专业学生的原则,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等方式,提高通识课程质量和教育水平;建设通识核心课程,引进优质在线通识课程,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健全学生价值取向;建立通识教育委员会,统筹规划与协调全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方案和考核评价;建设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设立教授岗位专职负责通识课程,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建立健全通识教育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给予场地和经费支持。

      3、精炼核心课程。 打通本硕博课程,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以培养方案修订为突破口,加强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课程的整合度,更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开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的自由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转化科研优势,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创新研修课和创新实验课,将优质的科研成果固化成课程教学内容;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深化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

      4、重视实践环节。 加大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整合现有基地,构建实践教育综合大平台;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建设一批新的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继续深化我校具有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及工程领军人计划,实现协同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进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人力、物力、财力和评聘考核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实践教学的学分认定、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优化。

      5、抓好三化建设。 一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大转专业选择机会,适应大类招生调整;探索实行完全学分制,拓展选课空间;丰富科技创新项目,增加支持力度;培养批判性思维,注重隐形课程和隐形课堂的建设;推广导师制,强化学业指导,细化指导内容;落实英才学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探索精英教育的新范式。二是增强学生国际化水平。强化外语课程建设,引入国外高水平MOOC课程;引进海外高水平师资,选派师资赴欧美进修;推进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提高海外交流学生规模;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机、电、土、理、人文、管6大类英文课程体系;吸引更多留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力度。加强教学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规划;不断完善、拓展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及网络课程服务平台的建设;分批建设MOOC和SPOC制作基地、研讨型教室、高清互动录播直播教室,利用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健全基层组织。 健全完善各级教学委员会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院系根据实际情况,以大类培养专业为平台,成立大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制定和落实以培养方案修订为重点的大类专业本科教学重要事项;强化基层组织队伍建设,选精配强负责人,加强培训,提高地位和待遇;优化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激励机制,实施分层分类考核激励体系。

      7、完善评价机制。 积极参加专业评估和国际专业认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严格对教师岗位的年度考核,切实突出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注重教学工作的质和量;严格对教师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评价,突出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理念;严格对学生学业的指导、考核和评价,突出能力养成,加强学生成长成才起步阶段的培养和能力建设,建立学生学习事务服务中心;建立校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评价机制。

      8、加强教学培训。 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机构,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团队建设;举办入职培训、海外培训、核心课程教师培训、助教培训、教学秘书培训、督导研讨等;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咨询,解决个性化问题,促进教与学持续改进;设立教学发展基金、举办教学竞赛,支撑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设教学工作坊、组织专题研讨会,建立青年教师联合会,搭建跨学科、跨院(系)的交流平台,扩大教学学术交流。

      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实现“十三五”时期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目标,需要我们破解内涵式发展难题,厚植跨越式发展优势,遵守学校章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效驱动”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等为主要抓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努力工作,完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教育体系,创建学校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的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