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悄然“跨界”:老去的你将如何受益?
据新华网长沙10月21日电题:养老产业悄然“跨界”:老去的你将如何受益?
新华社记者袁慧晶 白田田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银发浪潮”滚滚袭来,中国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预计到2055年,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35%。
这是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自国务院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养老产业与信息技术、休闲旅游、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从线下到线上、从日间照料到休闲旅游……一条更为完整的养老产业生态链正逐步构建成型。
每天上午9时,江西南昌信息化养老服务中心都会向千余名“空巢老人”发送“健康点到”信息。收到指令的老人按下专用老人机上的绿色键就能给便捷的系统“报平安”;而未进行信息反馈的老人,中心将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其所在社区工作人员或家属上门探望,以防不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供应商开始注重线上应用的开发。2014年初,上海唯创集团创立了“幸福9号”市场化养老模式。其亮点在于搭建了一个网上商城平台,并将其与线下的老人乐园、居家养老服务店进行“虚实挂钩”,让老年人成为互联网购物的新生力量,同时也使居家养老的便捷性显著提升。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老年人远离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在于‘没人教’。”唯创集团负责人说,老年人常常成为被新生活、新技术忽略的一个群体,需要引起更多社会关注。
不久前,一项居家养老O2O平台“陪爸妈”完成了千万级人民币的战略投资。这是一个专注提供养老陪护服务的产品,在养老陪护方面采用“邻里守望”的制度,利用移动互联网O2O模式,集合社区附近的年轻人、低龄老人、专业人士,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普亲集团主要从事失能失智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董事长唐文湘认为,过去的小型社区养老难以盈利,而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如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得老人的生命数据,再利用机构平台提供服务支撑,把居家养老融合进去,就能具备盈利能力。
“养老+精神文化”:那些你想不到的养老模式
从孩子去外地工作起,60岁南昌市民张阿姨就开始和“老伙伴们”去市内各大养老院“踩点”。说起对养老院的要求,张阿姨一口气报出一大串:“要有人气;护工的素质要好;要树多,最好还有个湖……更重要的是,要让我有度假的感觉。”
“挑剔”的老年人不在少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需求正趋于多元化。“养老”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医疗护理,老年人有了更多精神文化、心理咨询、社会活动、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江苏东方惠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念起了“旅游经”,通过互联网实现“一地有房,全国有房”的异地循环养老。与普通的异地养老不同,老人们不需要在异地买房,没有行色匆匆,不会舟车劳顿,最短15天、最长3个月,老人可住在连锁养老机构里,悠闲地享受生活。
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董事长袁云犁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引入仿生宠物和机器人来为老年人提供陪伴服务,这类服务能够给老年人提供精神陪护、健康管理,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将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的孤寂感。
位于江西景德镇的恩源老年颐养中心致力于打造集养老、保健、老年陶瓷艺术创作、娱乐于一体的智能型疗养活动中心,实行瓷养结合、以瓷养院,让老年人在安享晚年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养老+社会资本”:催化的不仅是规模
位于长沙的湖南康乃馨国际老年生活示范城占地面积350亩,是当地最大的养老社区项目。湖南康乃馨集团总经理谢理轩介绍说,康乃馨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小微机构养老融于一体,计划用5年时间开设3000家左右养老服务连锁机构。
今年8月,康乃馨公司与湖南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达成战略投资意向,基金有望为这家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据了解,湖南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第一期规模为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引导资金投入3亿元,湖南高新创投集团以及银行、保险、券商等社会资本出资12亿元。
在政策日益明晰和落地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积极性正在提高。有观点认为,养老服务业已进入“资本+”时代,社会资本正在成为养老服务业创新和变革的“催化剂”。
房地产业巨头进军养老服务业,是养老和资本融合的一大模式。近年来,保利、万科、绿地等大型房地产企业以及一些地方房企都在大举进军养老产业,在各大城市拿地拿项目,以此作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比于之前养老地产项目盲目走高端化、大型化的模式,导致后期出现“养老空城”现象,如今,多数房地产企业,认识到养老地产不能再走“卖房子”的老路,开始重视新社区的养老设施配套和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保险公司也开始介入养老产业,实现养老服务和保险产品之间的嫁接。合众人寿提出了“买合众保险,住养老社区”的全新养老保险产品形态,保险客户购买了合众养老产品,就可提前锁定年老后入住养老社区的权利,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服务于机构”的退休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