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被指是次次优选择:巨额结余本身就不合理

09.08.2015  14:33

养老金入股市:一个次次优的选择

张林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完毕,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投资已经板上钉钉。

从最简单的逻辑出发,养老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当然是不划算的,因为利息收益还跑不过通胀率,3.5万亿的基本养老基金结余越存银行越缩水,损失不小。允许养老金进入投资领域,无论是投入到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还是投入到股市,将养老金资本化,当然是好事。

可是在这里,人们似乎普遍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如此数目的基本养老金结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这是因为中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实质上是现收现付制,即便养老金账户分为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个,但后者往往是空账运行。所谓统筹账户实际上就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将当代年轻人收入的一部分直接转移给当代老年人,这一部分被转移的收入就是养老金。

这也就是说,年轻人可以直接将养老金转移给老年人,而国家强制使用的养老金体系不过是帮助完成这样一个转移,而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结余。 发达国家正是这样,美国作为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的典型,其强制性的基本社会养老账户几乎是没有结余的,年轻人缴纳了多少,老年人就拿到了多少。

那么,对于目前中国的企业职工来说,一个年轻人缴纳了相当于其基本工资的28%的养老保险,而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比例约为3:1,如果不考虑其他收入,这意味着老年人应该可以拿到相当于其基本工资的84%的养老金,也就是养老金替代率应约为80%左右。

但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目前社会平均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 当然,社会平均工资比社会基本工资要高一些,但80%和40%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差异,这一方面解释了养老金的个人账户亏空和养老基金结余3.5万亿为何并存,另一方面可以预期到养老金的使用应该存在巨大浪费。

是的,收入的转移和再分配,这正是养老金的本质。强制性的缴纳养老金,其实是将收入从年轻人手中转移给老年人,从寿命短的人手中转移给寿命长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将养老基金结余投入市场的做法本身就避重就轻。

从养老金本身的目的来说,处理养老金结余的最优选择是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从年轻人那里拿到多少就转移给老年人多少,这样每一代人都改善了福利。在三个年轻人赡养一个老年人的比例下,目前将老年人的养老替代率从40%提高到50%甚至60%都是没有问题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当下就能大幅提高的收入比之遥遥无期的投资回报更有益处。即便在考虑到社会正在加速老龄化,这个结论也仍然有效。

处理养老金结余的次优选择是降低养老金的缴纳比例,考虑到中国制造业的活力减弱,这一点就尤为重要了。目前企业为职工所缴纳的“五险一金”占到了职工收入的30%甚至40%,这对企业和职工来说都是严重的负担。如果假定社会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是40%的话,养老金28%的缴纳比例甚至可以降低为一半。

如此企业的负担会大大减轻,企业职工的收入也会大大提高。此时职工个人可以选择自行储蓄或者投资一部分收入,企业也可以向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逐渐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通过市场为职工进行商业养老保险。

而将基本养老基金投入到股市,则是一个次次优的选择了,对政府对民众而言皆是。

站在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存在着两种无法克服的风险。第一个无法克服的风险来自于市场和股市本身。即便在美国,其商业养老储蓄计划就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时亏损严重,每个参加了这个养老计划的美国人平均损失了1万多美元。何况在中国股市大起大跌的状况下,人们害怕养老金被当成股市“接盘侠”是理所当然的。而养老保险本身首先是“保险”的功能,分散风险的功能,而不可以因为逐利这个第二功能而忘记了基本。

第二个风险来自于“委托代理”问题。养老基金入市是由社保基金理事会来运作,即便目前来看该理事会的投资能力尚可(平均年收益率为8.3%),可是民众目前仍然没有办法监督该机构的运作。民众的养老钱的使用理应慎之又慎,一个透明的机制,一个可问责的制度便非常重要了。

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其风险是无法撇清投资收益低甚至投资失败的责任。上文提到的美国养老储蓄计划失败,民众无法追责,因为商业投资的失败后果由投资人自身来承担。美国政府层面的养老金账户是没有结余的,也就没有了投资的责任。

而中国的养老金体制不同,基本养老金都是由政府来运作,那么其后果也就由政府承担。恐怕也正是如此,地方政府成为了养老基金的委托人,至少在地方政府的层面能够分担一些风险。而从中收益的便是社保基金理事会,因为它掌握了更多可用资金。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层面对该理事会的运作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养老金投资股市是一个次次优的选择。养老金是关系到每个民众生活质量的大事情,也是社会安全体系的最重要一环。而养老金制度则是一个体系,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决策者如果可以跳出“逐利”这个单一目标,从多个角度考量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建设,或许可以找到更为完美的制度方案。

(作者系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