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动力必须每节“车厢”都产生动力 七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重大战略,中央已经出台《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对东北振兴的态度很鲜明,一是要继续大力支持,二是要激发内生动力。这不仅给龙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而且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抓全面振兴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工作丝毫不能松劲,既要抓住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政策,更要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更多依靠我们自身努力,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省委书记王宪魁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龙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但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干。”“就像我常讲的‘动车组原理’,龙江发展要提速,光靠火车头牵引不行,必须每节车厢都产生动力,共同驱动提速才行。” “动车组”这个比喻贴切、生动又形象。“动车组”速度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动力不仅仅靠车头机车牵引,还来源于分布在列车各个车厢上的发动机。过去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而多动力列车组合,是对这一传统的颠覆,是顺应时代的变革,是顺应发展的创新。龙江的振兴发展,必须依靠改革,依靠创新,依靠内生动力的增长。
黑龙江计划经济胎记明显,长期积累的制约龙江经济发展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仍然突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底盘大、发展慢,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一柱擎天”,传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有这一切,恰如普通列车只靠火车头的带动而缺乏多动力牵引。当前,“龙江号”列车行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程”,行驶在实现龙江全面振兴的“加速段”,不仅需要省委、省政府火车头的强力牵引,更需要各行业、各地方、各部门的“车体”都产生充沛的内生动力,使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生产单元,都有自身的动力源,才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破解难题,爬坡过坎,坚实前行。
内生动力来自哪里?惟有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才能为内生动力提供不竭源泉。总书记说,“没有现成的‘金娃娃’摆在那里,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是破解我省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问题的根本措施和持久动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必须正视改革推进中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把脉、对症施策,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动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
发展需要新动能。推动新旧发展动能持续转换,才能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新动能中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因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创新,不仅是火车头的创新,而是每一节“车厢”都要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才能深耕市场、创造优势、御风而行。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生动力之要,在于“内生”。植物种子的力量之所以无比强大,是来自种子的内在要求。让企业成为发展的主体,必须强化内生动力的内生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发展作为内在需求。优化发展环境,改善经济治理,加强法治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用新的制度、机制、方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使那些直面市场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想问题、做决策,用“闯改创”的主动作为替换“等靠要”的消极被动,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从“要我改革”到“我要改革”的蜕变和飞跃。
谚云:风向转变的时候,有人筑高墙,有人造风车。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是“筑高墙’畏葸不前,还是“造风车”主动破解,区别在于是否有眼光和谋略。省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地提出,以供给侧改革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创新扩量上发力、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上发力、在激活国有经济存量上发力、在发展非公经济和县域经济上发力、在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上发力。凡此种种,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只要我们按省委确定的方略抓紧落实,就犹如“动车组”一般,九牛爬坡,个个找准着力点,多个引擎,形成发展的合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相信风的潜力,相信种子的活力,相信“动车组”的合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充分涌动,推动我省经济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澎湃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