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读者——写在第六届原创文学“作者作品读者”交流会之前
哈工大报讯(星光 小河/文)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也好,联合国设立“世界读书日”也罢,都在提醒着我们——风尘仆仆的人生旅途上,不要忘记文明之花,不要忽视阅读之美,要去做一个好读者。
如今,读书可以说是一件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以前人们会为书贵或不方便携带而犯愁,可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阅读已成为一项“低成本”爱好:不需“汗牛充栋”,只要想读,网上就有你心仪的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说它困难是因为“刷屏阅读”流行之后,人们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功利性”,使人们产生了惰性和浮躁。因此,有人提出回归“慢阅读”,读纸质书的观点。
其实,阅读的途径并不重要,电子产品也罢,纸质书也罢,都只是内容的载体。就连笨重的竹简《周易》,孔子都能看到“韦编三绝”。所以,一个好读者不必在乎书籍本书的形式,只需“好读书,读好书”即可。正如秘鲁作家略萨所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
虽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不过,一个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好读书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培养的,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通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人们首先需要知道如何甄选好书,如何去读好书。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好读书的习惯自然就慢慢养成了。
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这是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对一个好读者而言,经典就像文化生命中的阳光和雨水,所以读好书,必选经典作品。
从前的文盲很多,新中国刚成立时,据说不认字的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那时扫盲以解决“温饱”为主,经典作品自然难以全国普及。现在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正需要通过经典阅读增强国人的艺术审美和辩证思考能力。
程颐曾说起不同的人读《论语》时的不同表现:“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这也说明,认字只是读书的开始。中国学问讲究层次和境界,需要下功夫。古人经常说:温故而知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一个好读者在把作品打开的同时,需要抛开成见,把自己一起打开,虚心去吸收新知识。理解之后才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区分开“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对书中所写进行批判吸收,为我所用。而一个好读者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某时某刻突然觉得,平日里虽不求甚解或者未曾刻意留心的某篇诗文,面对此情此景,却一下子映入脑海,句句有所指,处处有开解,一时明白起来——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做一个好读者,特别是一个高校里的好读者,还需要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能够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关心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世界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去了解自己能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正如习近平所说:“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所以,做一个好读者,也必须能够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准备好了吗?
编辑:张东杰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