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三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4.06.2016  15:11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剖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并结合龙江实际以水稻、大豆、绿色食品等为例,指出龙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希望龙江“做大做强水稻产业经济”、“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培育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全局、站位高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我省做好农业工作的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大豆为例,我省种植大豆历史悠久,是全国大豆优势主产区,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龙江非转基因大豆无疑仍是百姓餐桌上最好的选择。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综合竞争力下降,昔日的“金豆子”在市场上频遭“滑铁卢”,大豆种植面积不断缩减,非转基因大豆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伴随着本土大豆种植面积下降,是我国大豆进口量、消费量的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这一“降”一“升”,折射出农业结构调整任务之“迫”之“重”,也预示着提高综合效益空间之“大”之“广”。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一公斤普通玉米的价格不足两元,但用黏玉米做成的不到三两的粽子,却卖到了十几元一个,可见,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升级”了,供给产品却依旧“落伍”,无法满足群众对更高质量、品质产品的需求。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做文章,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市场传递出的信号告诉我们,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乳制品、畜牧产品、林下产品等的旺盛需求,龙江有突出的供给竞争优势。比如大米。黑龙江水稻生产优势突出,大米有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的“三好”特点,连总书记都赞誉有加。我们要发挥优势,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完善水稻生产、科技、市场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水稻产业经济。再比如大豆。黑龙江多种植大豆,既能满足居民食用消费需要,又能实现用地养地结合、优化种植结构,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更为大豆的“登台补位”打开了“窗口期”,我们要以培育优良品种为抓手,提高大豆的亩产、品质、生产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另外,黑龙江绿色食品声名赫赫,我们要乘势而上、快马加鞭,落实“三减”行动,复制“鸭稻”“蟹稻”“森林猪”“森林鸡”等绿色食品,培育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当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只求“质”而不重“量”,长期以来,黑龙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龙江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一方面,我们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既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也防止“粮食过关”“粮食过剩”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倒逼我省在粮食稳产的基础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迎着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着力推进农业深加工,让好粮食转化为好产品,让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促进形成“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的良性循环。

  总书记曾指出,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对农业而言,无论是从大豆生产式微的警示还是创新玉米产品的启示,都告诉我们,必须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坚持多元发展方向,按照我省既定的“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上畜牧,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的总体要求,着力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把我省农业优势调强、产业调大、布局调优、效益调高,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