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陈宝林 摄
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促增收。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2017年在主动大面积调减玉米的情况下,全省粮食产量仍达到1203.76亿斤,连续7年位居全国之首。
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36.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增幅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7%、5.8%、4.5%和6.2%。
回眸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布局、全产业链出击,扎实推进,构成了农业农村经济质效同升的核心力量。
在黑河,当地建设了6个万亩大豆高产攻关示范片,面积6.7万亩,亩产达到203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增加43%;在嫩江,87个省级“互联网+农业”高标准大豆示范基地面积达44.6万亩,高蛋白有机大豆、无腥味大豆、小粒大豆、黑豆等功能性食用大豆面积达460万亩,占全市大豆播种面积的34%,平均亩效益430元,比普通大豆增收22%;在全省最大可养鱼水面的杜尔伯特县,通过打造“一条鱼的完整产业链”,充分释放水产业“原字号”潜力,两年时间就打造出2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获评“中国大银鱼第一县”,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盟。2017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3.7万吨,实现产值5.9亿元,分别增长10.5%、63.9%,渔民人均纯收入达22100元。
围绕市场需求,我省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努力打造各具优势特色的生产区带,提高农业生产集中度。在四、五积温带大力调减玉米生产面积,增加优质非转基因食用大豆、强筋小麦、薯类、杂粮杂豆等种植,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料生产,加快发展优质北药、优质浆果和优质坚果。在玉米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加工型专用品种,2017年全省玉米品质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在大豆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高蛋白大豆面积近4000万亩。依托“黑土、净土、冻土”的优越生态条件,大力推广“鸭稻”“蟹稻”“鱼稻”“鹅玉米”等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加快绿色有机食品提档升级,推动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型升级。2017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600万亩,两年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新增蔬菜、杂粮杂豆等700多万亩。政府投入并引导社会投资260亿元,建成500多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奶牛平均单产由4.5吨提高到8吨以上,生鲜乳品质明显提升。
来自省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的信息令人欣喜:在蔬菜产业上,我省重点打造了五大优质设施蔬菜产业集群、七大露地大宗蔬菜产业集群和四个特色蔬菜优势区、六大食用菌和马铃薯优势区域带以及五个鲜食玉米主产县。据农业调度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1160万亩,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72元;食用菌干鲜混总产达到70万吨以上,总量稳居全国第3位;鲜食玉米总面积增长近两倍。
一方面,调区域结构、调生产结构、调品质结构,向“种得好”要效益;一方面,全力抓“营销”,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同时,发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拉动效应,通过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农业增值空间。通过产权重组、合约、特许经营、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等方式,全省形成1000多个农产品品牌。通过营销16条、少卖水稻多卖大米四条路径和农业创业八条路径等,政府手把手教农民如何闯市场、怎样实现“卖得好”,在销区建立100多家黑龙江农产品销售旗舰店、3000多家品牌连锁店。2017年农村电商线上交易额超过120亿元,农业创业人数达150万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显著增强,一大批生产经营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营销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凸显。
深化改革激发的内生动力,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新动能逐渐显效,新增长领域不断发展。突出水利、农机、科技、生态四条主线,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三减”,发展绿色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改革,释放生产力发展潜能。2017年整合涉农资金1400多亿元,建成生态高标准农田5957.7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科技贡献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10.5个百分点。(作者:张桂英)
(责任编辑: 齐雪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