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短板”怎么补

30.03.2016  19:21

  2003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二连增”,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近年均保持世界首位的产出水平。然而在农产品供给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业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面临内外部的压力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产量、进口量、库存“三量”齐增,大豆、水稻等品种缺口越来越大,一般品质农产品供给量大,优质、专用品种少;土地、劳动力、化肥、农药等传统要素投入比重偏高,技术和制度要素对增产提效的贡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联通农业“供给”与“需求”迫在眉睫,发挥有效供给对需求的引导作用势在必行,供需双向发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分析农业短板“”在哪里,凝练“补短板”的思路,明确重点任务,切实落实改革措施。

  农业短板“”在哪里?

  1.现代农业发展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仍然是短板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党和国家在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长期采取刘易斯外延式扩张发展方式,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得到快速长足发展,然后对农业采取反哺发展方式。农业现代要素注入不够,农村缺乏科技、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等内生性物质基础,农业发展造血功能不强,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农业现代化已成“四化”短板,必然影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而影响整个现代化进程。

  2.农业竞争力弱是短板

  农业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劳动成本较高占生产成本比例大,农业生产环节劳动力投入量大,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劳动力价格出现周期性、季节性持续攀升;二是生产规模缺乏优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土地产权、信贷融资渠道等因素的限制,规模经营要素配置机制不够优化,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三是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农业经济的纵向专业化水平低,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主要农产品由于投入品价格上涨、劳动者工资上涨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等因素所致,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业投入品边际效益明显下降,原有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3.农业供给对需求变化回应不足

  我国农业供给对需求变化回应不灵敏,需求对生产传导渠道不通畅。农产品结构性短缺与暂时性、相对性过剩并存。一方面表现为产品品种供应结构性短缺,“粮、经、饲”大宗作物之间结构不平衡,油料、棉花等作物短缺且供给有继续下滑趋势,玉米存在相对的、暂时的过剩;油料作物中大豆缺口越来越大,其他品种食用油及油料进口也不断增加,苜蓿等优质高蛋白饲草供给不足等;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农产品供给品质失调,一般品种供给量大,而优质、专用品种少的问题。

  “补短板”改革思路

  1.深化体制改革注重制度供给

  以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为出发点,着力突破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问题,注重制度供给,促进农业供给解放生产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进一步改革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增强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2.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释放潜力

  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发展潜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既重视从农村外部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又要重视农村内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将农业主体与乡村治理有效契合发展,自治组织与新型经济组织有效契合,联合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促进农业主体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3.联通需求建立农业供给响应机制

  通过联通需求建立农业供给响应机制,激发农业新产业创业和发展、新产品创新、新技术创新和推广。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产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路应用于农业发展。着力建设快捷、高效的流通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优化中间环节,解决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物流信息滞后的交易难症。

  “补短板”重点任务

  1.补齐内生性要素短板

  有效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土地整治力度,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加强建设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重视村级路网建设,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和民居改造工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增加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发展造血能力。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2.补齐外部发展环境短板

  改革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降低农业投资风险;转变财政补贴方式,减少直接补贴比例,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采用贴息贷款等方式推动金融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加强农业产业链联通,将农业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与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生产部门,以及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部门的网络结构建设;在农村三产融合的背景下,将电子商务作为耦合多方的纽带,拓展特色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

  “补短板”政策建议

  1.新技术助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应用,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生物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转型升级,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生产活动,推广高效、安全的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发展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和效率

  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绿色循环农业,提高种养生产废弃物使用效率,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初加工、直接营销。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乡村旅游、农家乐、文化遗产等农业多种功能,健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3.体制改革突破规模经营瓶颈

  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方式,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细化实施农垦改革发展措施,在垦区联合联盟联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4.目标价格和信贷体系稳生产

  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完善玉米收储制度,继续实施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等。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构建集补贴、金融、保险和设施用地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体系。

  5.整合社会资源投资农业

  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私人部门开展与国有科研部门的联合研究和开发实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企投资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重视农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创业创新人才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力度,开展“全国十佳农民”和“十佳农技推广标兵”遴选,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培训、示范多渠道提高农业劳动力质量。

  7.优质优价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制定行业标准区分良莠,建设农产品优质优价体系,联通需求对供给调优、调高、调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