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部分农区推出玉米“直收”新招:“收获程序减少了,今年还是有赚头”
新华社哈尔滨10月11日电(记者 范迎春 、王建)1台枣红色的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原本茂密的玉米“丛林”转瞬间被夷为平地。收割机身后,被同步粉碎的秸秆均匀地铺展在田垄间;机器左侧,金灿灿的玉米粒顺着手臂一样的传输筒装进卡车。卡车车厢很快被装满,随即运送到不远处的加工基地,在烘干塔里直接烘干。
这里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东官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直收”现场。进入10月中旬,东北气温骤降,但天气持续晴好,正是粮食归仓关键时期。东官合作社理事长付海维说,往年收获玉米需要经过收棒、运输、储藏、脱粒、倒运、烘干6道工序,今年采取收割、脱粒、烘干一条龙的“直收”方法,既提高效率,又节约收获成本。“虽说玉米市场价格普遍不好,但我们通过这些措施还能让合作社的农户们有赚头。”
正在烘干塔附近场地上挑拣码堆玉米的东官镇庆东村村民韩艳敏告诉记者,她家种的200多亩玉米通过“直收”方式,算下来1亩地比往年节约60元,其他合作社员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尽管在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和库存积压等多重压力下,黑龙江省今年大幅度削减播种面积,但作为主要作物之一的玉米仍占粮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仅双城区就有300多万亩。面对脱离政策“兜底保护”的“市场大考”,黑龙江玉米主产区在力保种植和收获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压缩成本、提高竞争力、消化跌价因素。东官专业合作社的“直收”新招受到省农委的重视,被在省内农区推广。
在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看来,东官合作社的“直收”方式还有两大好处:一是直接烘干后利于储存,减少霉变的风险,提升品质等级,亩均增收30元—60元;二是比传统的冬季烘干方式每吨玉米节约燃煤约6公斤,节约了资金,更利于环保。
李世润指着东官合作社院内的烘干塔说:“拿这套设备来说,烘干能力是每天500吨,与冬天作业比较,每天就能节省燃料费1500元。”
付海维给记者算了一笔更细的账。合作社今年玉米潮粮平均亩产2000市斤,目前市场价格每市斤0.55元,收入1100元,去掉流转成本650元和生产成本400元,利润只有50元。但通过“直收”方式每亩节约收获成本60元,通过直接烘干降低水分增值50元,提高品质增值40元,总体说1亩玉米可收入200元左右。
这样精打细算的结果,让付海维对玉米的种植持积极乐观态度。“我们合作社种了2800亩玉米,收入50多万元,大家对这个成绩还挺满意的。”付海维说,“种粮是篇大文章,学问门道也不少,关键还是细节。做好了,机会也不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