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白雪华:发挥优势主动作为顺势而为

05.01.2016  09:21

  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的深刻变化,推进结构调整既是高起点上的主动作为,也是问题导向的顺势而为,已经成为无法回避且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作为农业大省,该如何“调结构,转方式”,带着这个重大而又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记者专访了省农委副主任白雪华。

  白雪华说,我省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的确存在着粮食比重过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绿色食品产业没有形成整体市场优势的困难,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调整倒逼农业结构调整。今年国家降低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提高收购标准,这“一降一提”大大压缩了玉米种植的收益空间,成为倒逼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动力。二是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前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向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增长的趋势,而我省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强的供给优势。三是工商资本加快进入拉动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步伐不断加快,给农业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和营销渠道,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四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助力农业结构调整。在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培育了一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农村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兴起,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每一次调整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目的要求都不一样。白雪华说,做好新一轮结构调整必须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我们的供给优势,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确保粮食产能提升的基础上,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真正把优势调强、产业调大、布局调优、效益调高。通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做好结构调整这篇文章,重点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市场需求分析,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因此,调整农业结构,需要分析是基础、是前提。要通过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对国内外市场进行专业化分析,给出相对准确的需求信号,引导农民、合作社科学安排生产。根据目前需求信号,大方向是下调玉米面积,调减下的面积用于适当扩大水稻生产,发展食用型大豆、杂粮杂豆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各种作物具体种植结构,要在市场需求分析基础上合理确定。要逐步改变趋同的种植结构,在有市场需求的品种和有供给优势的地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引导、建设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一品”村。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创造并分享加工营销环节的增值收益。要把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在“种得好”基础上,进一步向下游产业延伸,形成全产业链。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通过互助合作、股份合作、引入工商资本等形式,逐步由单纯的种养业向加工领域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场营销,抓住“互联网+”给农产品营销带来的新机遇,引导分散的农民、合作社开展网上销售,通过点对点营销、定制营销、体验式营销等多种方式,将我省具有明显“生态、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特征的优质农产品的“差异化价值”卖出来,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收益,促进农业由总主量最大化向总收入最大化转变。

  三是积极应对“天花板”与“地板”的双重挤压,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在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双重挤压下,在调结构和转方式中,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办法,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要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动单产、品质、效益同步提升,促进节本增效。要围绕建设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加强耕地保护和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基础建设标准,间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记者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