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区严防蝗虫危害

18.07.2014  12:47

  日前,记者从省植保站获悉,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预计蝗蝻密度大及雨水多的农牧交错区有偏重发生可能。主要发生土蝗种类有宽翅曲背蝗、大垫尖翅蝗、中华稻蝗、稻蝗、白边雏蝗、小车蝗等。

  据了解,尽管今年我省蝗虫越冬基数偏低,但冬后存活率较高,蝗蝻出土期比较集中,局部地区土蝗蝗蝻密度略大。目前虽然大部分土蝗蝗蝻分布在农牧交错区的农田周边草荒地带及林地,但随着草原大面积打草及后期降雨增多,草场食物匮乏,将促使土蝗进入农田,农草及农林交错区的部分农田将可能遭受危害。因此,各地要密切关注蝗虫迁入农田动态,及时发布预报,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要及时组织防治,控制蝗虫扩散危害。

  植保专家建议采取化学防治为主,与生态控制相结合手段达到控害的目的。

  首先采用生态控制措施。治理蝗虫产卵地,重点改造荒滩、沟渠、堤坡等特殊环境,压缩孳生地。既可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效,又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进行化学防治。我省蝗虫有早生型和晚生型两类,两类蝗虫的防治适期都在迁入农田前10~15天为宜。防治药剂宜选用低毒、击倒速度快、且较经济的药剂。药剂可选用25%氰·辛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用量30~50毫升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每亩用量为10~20毫升。田间机械作业可采用机引悬挂式喷雾机,拖拉机保持二档速度,每亩喷液量30公斤。或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每人之间间隔5米,一字排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