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资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03.06.2016  11:40
  5月26日,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对外发布《关于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处于困境之中的农资行业吹响了供需结构优化升级的号角。不在转型中重生,就在等待中灭亡,农资行业惟有主动穿越寒冬才能迎来下一个春天。

  站在改革的历史关口来看,目前农资行业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经过60多年的发展,农资行业已经从严重短缺变成今天的产能过剩,此外,产品低端、库存高企、创新不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很突出,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项几乎占全了。而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和重要节点,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农资行业的改革是不能甩过的必经一站。因此,无论从农资行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来说,还是从推进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来讲,农资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都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然,还必须客观看待农资行业面临的困境。从农资行业内部来讲,我国农资行业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伴随粮食连年增产才成长起来的,从严重短缺到供给过剩不过短短十几年时间。这就好像是一个特别饥饿的人,有了好吃的肯定会拼命地吃,不吃到撑是很难停下来的。而一个刚刚吃饱饭的人就被要求减肥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就难怪不少农资企业还存在对行业政策性补贴的依赖心理,仍坚持以往的经营惯性,忽视转型机遇,主动创新意识不足;从外部环境来讲,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出口减弱、粮价下行、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更让农资行业雪上加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资行业当前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这是整个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系统问题在农资行业的表现,与其他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样,想短期内走出去是不可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杨建平预测:“未来3到5年农资行业会非常艰难,过去赚大钱、赚快钱的日子不会再有,要开始学着赚小钱、赚慢钱,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从一开始,作为农业投入品的提供者,农资行业就与农业这一政策性极强的行业相伴相生。不少企业长期习惯了吃政策饭,如今要真正经历市场洗礼,完成优胜劣汰的洗牌过程,的确残酷,甚至惨烈。当然,也不需要过度悲观。只要农业这个行业存在,农民种田,农资行业就会存在发展。而且,改变对行业政策的习惯性过度依赖,并不是说彻底与农业政策说再见,而是更要紧跟政策调整的步伐,主动利用政策补贴进行创新。比如,中央正在力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将更强,这都是农资行业的明显利好,更为农资行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要紧紧跟上现代农业成长步伐,发展精准农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由过去只是为了解决温饱的大田农业,转向集约型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形态,农资企业要从大宗农资供应商转变为高效精准农化服务商。比如,开发针对某一地区某种作物的全程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农事服务。资本下乡,大型农资企业最有资格,因为他们了解农业、了解农民,有资金、有渠道。通过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农资企业可组建农机、植保等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或专业服务队,采取合作经营、订单服务、承包租赁等方式,开展耕、种、管、收、烘、加、贮、销等环节的系列化的农事服务,参与农业产业链整体布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其实,当人们面对一个巨大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来想,机遇往往大于挑战。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看,农资行业的这个寒冬期来得正当其时,它既内含着传统发展模式的不利困境,有转型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的不利一面,又包含着通过主动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整,实现供需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基于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所形成的17万家农资企业,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的新时期,落后企业、落后产能经过优胜劣汰,留下的必将是能够代表中国整个农资行业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的强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惟有经历凛冽的寒冬,农资行业才能迎来更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