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交通,“阵痛”过后是“新生”
出行不畅,交通拥堵。哈尔滨,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烦恼”。
地铁、综合管廊的建设,康安桥的维修和铁顺街的新建,哈站北广场改造和供热供水管网改造,当前哈尔滨市区七大重点工程同步、密集启动推进。再加上不断攀升的机动车保有量,以及不文明交通行为造成的人为“添堵”,给眼下的城市交通带来了不小的“阵痛”。
“立”,就意味着“破”;“通”,就意味着暂时的“堵”。“阵痛”之后,将是一座城市的新生。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已经经过权威部门专家的反复论证,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工程施工对城市交通造成一定影响,但各大工程竣工后,将会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创造更加完善便利的交通条件。
今天的不畅和拥堵,是为了明天更顺畅的出行;眼下的忍耐和奉献,是为未来打造更流畅快捷的交通体系。
忍受几年的地面交通“阵痛”,换来根本解决交通难题的地铁网络格局——
眼下“阵痛”换未来“幸福”
封路施工会减弱道路的承载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未来的期许,却美丽又幸福。
据统计,当前哈尔滨市重点工程累计封闭或部分封闭道路31条,波及道路110余条,很多交通干线均被占用施工,加上施工区域彼此重叠,部分区域因同时占用相邻道路,周边交通很难绕行分流。这直接导致了早晚高峰时间延迟、部分跨区联络道全天拥堵等现象的发生,而且拥堵时间延长、拥堵范围扩大。地铁施工给交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今年3条地铁线路大面积开工建设,2号线、3号线穿越南岗区、香坊区、道外区、道里区、松北区、利民开发区、群力新区、哈西地区等多个行政区和政策区,地铁沿线经过的经纬街、中山路、珠江路、公滨路、保健路、通乡街、红旗大街、东直路、群力大道、丽江路等主干路等承担区域交通流量较大的“交通动脉”均被封闭或部分占用,可供市民出行的道路骤减,选择空间小,给区域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很多市民可能还记得,地铁1号线一、二期开通两个月后,冰城迎来了2013年冬季的首场大雪:路面湿滑,车行缓慢,事故频发。地铁第一次在极端天气发挥了其他交通方式无可替代的优势——准时、安全到达目的地。当天地铁客流达166617人次,是地铁1号线自开通到当日承载客流最多的一天。2015年11月9日,大雪飘落,1号线日客流量达26.5万人次,达到了历史高峰。地铁对于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的作用,可窥一斑。
在哈尔滨这样一个高寒城市,地铁对于市民温暖、安全出行的意义不言而喻。
“外出坐地铁,既快捷又方便,还不用考虑停车和堵车。”这是搭乘地铁市民不约而同作出的出行选择。虽然目前地铁施工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压力,但4年后地铁三条线路通车运营时,哈尔滨将形成“十字一环”的地下网络交通格局,市民的出行选择将更加从容:搭乘地铁,能够直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让市民出行畅通无阻,让地铁网络遍布城市——地铁,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更是城市迫在眉睫的任务。
据预测,4年后,哈尔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将增加到200万辆。“与其等到4年后城市交通面临瘫痪时再封道施工修建地铁,不如眼前忍受几年的地面交通‘阵痛’,换来根本解决交通难题的地铁网络格局。”地铁集团建设分公司经理商春辉对未来哈尔滨地铁网络形成后的交通前景有明确的预估,“基本网络形成后,基本上通过二次交通,即乘坐地铁倒换私家车或出租车,可以到达城市任何角落。”
正在修建的地下综合管廊,也将对城市交通和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城市的“血脉”,地下管网承担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多种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马路拉锁”现象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大范围的专项治理却因地下管线的错综复杂而无从下手。在近几年大规模的源网改造基础上,去年哈尔滨获批成为全国10个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待地下管廊完工后,城市的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运营也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提前出门、躲开堵点、骑车上班——
城市的交通,已经无法支撑迅速扩张的城市骨骼;城市的体量,已经无法承载澎湃的发展激情。不破不立,然而,“破”的成本,限行,拥堵,漫长的车流,随处可见的围栏……这些“通”之阵痛,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主人——每个市民去承担。
面对交通拥堵,在冰城这个大家园里,只有主人翁,没有旁观者。积极应对眼下的“阵痛”,每位市民都在尽着自己的努力。
市民周凯开车上班,途中要经过红旗大街、火车站、经纬街这些市区主干道。自从今年开始修地铁,他都会早出家门15分钟。有了这15分钟就可以避开早高峰的拥堵,提前到单位。周凯说,刚开始的时候,遇到堵车的确闹心过,可是想想,如果不修地铁,只能是越来越堵,几年的堵车换来今后的通畅,还是值得的。今年夏天,周凯买了辆自行车,开始尝试每周一次骑车上下班。“单位太远,每天骑车不现实,但是每周一到两次,既可以锻炼身体,也算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出一份力吧。一两个人可能显不出什么,人多了就有效果了。”在周凯的带动下,单位里不少同事都加入了骑行队伍。
21路公交车司机张平每天的行车路线要经过中山路、霁虹街、尚志大街这些地铁线路经行的路段,拥堵的体验更为突出,但是司机们对这种暂时的“加压”都表示理解,心态也都很平和。“有时候,发车间隙,司机们也会互相嘱咐,比如节假日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路过有地铁围挡的路口就要加倍小心一些。”张平说,“因为有围挡,司机的视线盲区就会增加,这个路口历来就人流车流密集,很容易发生事故。”如今,随着工程进行,围挡陆续被拆除,“现在路上已经顺畅多了。相信地铁修好以后,分流了部分乘客,公交车也会更快更舒适。”
铁顺街打通工程是道里区在区域内沿铁路线新建的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贯通哈站北广场至哈西客站北广场的快速干道,从根本上改善地方与铁路沿线交界区域脏乱差状况。按规划,项目起点为安发桥,依次下穿安发桥、通达街、康安路、乡政桥,道路全长6公里,双向四车道。铁顺街打通工程启动后,二环桥、康安路等路段封闭施工,原来的双向6车道变成了仅能供两辆小车的1.5幅车道。“早晚高峰期间,一定要避开二环桥。”出租车司机李显盛说,要说不影响生意那是假话,各种路网工程施工肯定要暂时影响交通,这是哪个城市都得面对的问题,但也不是没法解决的大问题。
李显盛和的哥同事们一起总结出一些“避堵”经验。比如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少往市中心挤;再比如,尽量避开设有围挡的路段。“我们会向乘客解释清楚,稍微绕点路但是能节省不少时间,乘客一般也都表示理解。”李显盛说。遇到道路拥堵的时候,的哥们也总是多跟乘客聊聊天。他说:“咱哈尔滨地铁都开通后肯定更有大都市气象,现在都忍让一点,往前看就有希望。”
道里交警大队政委吴尽晖说,地铁工程规模浩大,建设周期长,所经之处都是主干道,商业繁华、人口稠密,施工对道路资源的占用严重影响车辆及居民的正常通行。为了将对市民出行影响降到最低,道里大队所有民警取消休息和休假,全部上道疏导交通。从6时30分至19时,始终在路面保障交通畅通,每一天都在超负荷工作,民警生病、家里有事也都坚持在岗,没人有怨言。“目前的交通情况是暂时的,等到地铁开通、路网工程竣工,市民的出行环境将会大大改善,这也是我们热切盼望的。”
以最高的重视程度、最大的整治决心、最广的参与范围、最强的工作力度——
市委市政府全力“治堵”
交通拥堵,堵在路上,更堵在城市管理者的心里。23日,市政府召开综合整治城市交通环境攻坚战动员部署会议,从即日起至明年2月底,以最高的重视程度、最大的整治决心、最广的参与范围、最强的工作力度,开展一场史上最强的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攻坚战。
多项举措整治交通秩序
——围绕堵点乱点,交警“实名制”上路。 重点查处公交车不按规定进站停靠,违法使用高音喇叭,不按规定使用专用车道;出租车随意停车上下客,随意变更车道;送子车超员、手续不全;残疾人代步车无牌无证、假牌假证以及机动车乱停乱放、逆向行驶、争道抢行、不按信号通行等影响交通秩序、容易造成道路拥堵的违法行为。
——创新推行“全警管停车”模式。 严管乱停乱放,对52条严管街路实行街路实名制、警种捆绑制等条块结合的管理体系,创建八大停车管理示范区。对重点商圈实行“一圈一策”,突出管理“精细化”,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停车功能。
——市停车管理办公室严管停车场。 对停车场改变停车用途、公共停车场利用率不高、配建停车场闲置以及居民停车位只售不租等问题进行全方位排查和治理,建立完整、动态的数据库。
最大限度减小施工影响
为避免集中施工给路面交通带来的严重压力,地铁集团充分优化施工方案,分五批次对14条城市主干道路的部分路段以及相关的部分辅道和人行道进行局部占用和封闭施工,尽可能采取压缩施工围挡、占一还一等办法,尽最大努力保留施工期间的道路通行能力。
市交管局、市交通局围绕地铁施工需求,科学论证,反复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交通导改、车辆限行、公交调整等配套方案。市交管局在重要路段、重点区域增派警力,全力疏导交通。
完工一段、回填一段。目前,管廊工程中红旗大街与地铁集团商定的12个施工过渡段已经全部恢复道路交通,南直路南段与北段管廊将于10月5日、10月20日分别完成建设恢复交通。宏伟路宏图街交口、红旗大街交口处预计于10月15日完成建设并恢复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便利市民
新增公交车辆与开辟、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列入了“2016哈尔滨惠民行动”。截至目前,行动项目计划中的“新增600标台新能源公交车”已经全部到位,“开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12条”也全部完成。公共交通让百姓出行更便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