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畜牧业蓄势发力“十三五”
4月,双城雀巢悄然关闭了最后的3座奶站,每天加工的鲜奶将全部由规模牧场直供;一季度,宾西牛业共生产牛肉饼5000多吨,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这些转型发力都始于5年前。
回首“十二五”,哈市畜牧业产值五年增长56.6%,年均增幅10%以上,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均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领先地位,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农民增收的推进器。
展望“十三五”,哈市畜牧产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产品和品牌竞争。奋力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半壁江山”、涉牧加工业占食品工业总量“四分天下有其一”,是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及哈市经济发展对畜牧产业的客观选择。
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十二五”期间哈市畜牧产业强筋壮骨,产业规模及产品总量实现有力扩张
凡是畜牧业发展好的地方,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凡是畜牧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
双城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力推动畜牧产业发展。如今,双城已实现“农牧主辅换位”、“农业工业换位”和“食品工业与总工业换位”等三大换位。去年双城区畜牧业产值与种植业产值平分秋色,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两倍多。
“十二五”期间,哈市把畜牧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各区、县(市)出台相应畜牧产业发展配套措施,畜牧产业获得长足进展。
畜牧产业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哈市畜牧业产值实现570.3亿元,五年增长56.6%;肉、蛋、奶总产量实现310.8万吨,五年增长22.5%。畜牧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5.4%,保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基本形成了八大养殖产业和奶牛、肉牛、生猪、禽蛋四大优势产业带。
去年,畜牧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18.2亿元,占哈市食品工业总量1500多亿元的两成多。畜牧全产业链总产值接近千亿元。
哈市投入150多亿元,改造和新建规模养殖场(区),使规模养殖场(区)超千个,现代养殖技术和装备得到大面积推广,规模化比重提升到40%,良种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积极应对、内引外联,“十二五”期间哈市畜牧产业与时俱进,产业质量与品牌效益实现大幅提升
市场瞬息万变,变化的无非是供求关系,每一次变化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巴彦作为全省养猪第一县,从容应对“猪周期”的秘诀是借势发展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及品牌创建。2015年底,小型养殖户从2.1万个减少到1.8万个,千头以上规模猪场由100户增加到140户,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由52家增加到88家。去年底,巴彦县生猪存栏量达到500万头、肉类产量达2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62%和70%。
巴彦县生猪规模化饲养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克服价格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为产品加工提供了质量保障,生态健康猪、无抗绿色猪等一批以“巴彦生猪地理标志产品”为基础的东北粮食猪应运而生。
“十二五”期间,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的畜产品挟质量与价格优势大量涌向中国。哈市支持畜牧龙头企业走出去,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宾西牛业则在新西兰建立独资屠宰加工企业,综合利用国内外畜牧资源的价格和品质优势,完成国内外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哈市连年利用哈尔滨市农博会、上海农博会等展会平台,不遗余力推介畜牧产品,并扶持企业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设畜产品专营店,哈市畜牧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得到充分扩张。
在扎实发展传统畜牧产业的同时,哈市根据自身环境和市场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发展特种养殖。巴彦县引进华强皮草集团,带动13个毛皮动物养殖合作社,毛皮动物年饲养量达到255万只,比五年前增长近一倍。尚志市帽儿山毛皮动物养殖基地直接从北欧引进世界一流毛皮动物品种,使毛皮质量一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毛皮动物养殖和皮草加工将成为哈市畜牧产业中的又一“新贵”。
优化价值链,做强产业链,“十三五”时期哈市将全面提升畜牧产业综合竞争力
“十三五”时期,哈市畜牧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如何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认识自身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是更加科学、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畜牧产业发展压力空前。“十三五”期间,畜牧产品进口量还将增加,对哈市畜牧产业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大宗畜牧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将成为“新常态”,“猪周期”对散户和小牧场的杀伤力将会持续发作,哈市畜牧产品的结构性矛盾亟待化解;生态性矛盾、要素配置、资源约束等,成为当前畜牧业在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方面需面对的严峻课题。
畜牧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哈市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例始终在46%左右振荡徘徊,在“农牧主辅换位”上,仅有双城、呼兰、巴彦、宾县等区县达到或接近“换位”目标。哈市畜牧食品产值占食品行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0%多,只有双城、呼兰两区超过或达到50%。
差距是压力也是动力。提升畜牧产业综合竞争力是哈市畜牧产业发展的核心。“稳增总量、快调结构、创新模式、加速转型”,是哈市畜牧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物资装备和技术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是哈市畜牧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优化价值链,做强产业链,使畜牧产业成为城乡经济和食品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哈市畜牧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没有总量,就没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竞争力。哈市畜牧产业要稳增总量,就是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稳常量、增新量。对相对饱和、结构性过剩的大宗产品生产,提档次、上水平、保总量、保市场。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拓“绿特土笨”畜产品市场,建立具有东北资源特色和消费特色的产业体系。
结构调整事关大局。哈市快调结构,就是要加快调整“种养、生产、加工、销售”等四大结构。在种养结构上,大力推进粮改饲和种养一体化生产,大力发展秸秆草食畜牧业;在生产结构上,稳定发展“两牛一猪一禽”生产,加大优质品种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品种和产品;在加工结构上,逐步降低原字号、初加工比重,突出扩大精深加工率、综合利用率,扩大冷鲜、熟食、特制、即食等产品,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在销售结构上,大力培育全国性营销实体、销售网络,大力推进畜产品电商模式,构建立体化市场开拓新格局。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哈市畜牧产业发展创新,就是要创新培育以产业龙头为主体,三次产业融合的一体化、集团化经营模式;以种养大户、大场为主体的种养结合型的大农场、大农庄模式;以标准化、规模化牧场为主体的现代化牧场模式;以合作社、专业协会为主体的组织化社团模式。
五年后,哈市畜牧产业发展令人期待——肉、蛋、奶总产量仍雄踞副省级城市之首,更多区、县(市)实现“农牧主辅换位”;大集团、大公司、大农庄、大牧场、大合作社占据畜牧产业体系主体地位,绿色、特色畜禽养殖比重显著提升;更多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占据本行业半壁江山,畜牧产业将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来源、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村经济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