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淘金”让黑龙江农民“猫冬”变“忙冬”
采冰场的风冷得像刀子,工头张少华裹着厚厚的棉大衣走到松花江边,原本黑黑的脸颊冻成紫色。“张头,都好咧!”“咱们开始吧!”……大伙儿七嘴八舌,声音掉在冰面上又滑出去老远。
脚下是白的,远处也是白的,松花江哈尔滨段弥漫的寒气很快包住这些采冰的汉子。“这大冷天的在冰上,任是神仙也会冻僵!”张少华不停跺着脚。他说,采冰人只能不停地忙活,要歇着就得上岸,躲到工棚里烤一会手脚,相互开一些小玩笑,等缓过劲来回去继续干活。
张少华挑选工友,最看重的是有臂力的壮汉。他的采冰队里全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儿。平时,这些人分散在各地农村种庄稼,到了冬天大家聚到一起采冰,每人一天能赚三四百元。
哈尔滨作为冬季旅游最火爆的城市之一,一年一度的采冰是件“大事”,吸引着周边数以万计的农民。大批的冰块从松花江送往市区的大街小巷,打造满城冰雕雪景,这些都离不开采冰人。
采冰靠的是力气,雕冰讲究的就是技巧了。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室外冰灯艺术展览举办地哈尔滨兆麟公园,2000多件冰灯艺术品正在展出。“冰雕这个活儿没两年基本功是做不下来的,但熟练后一天的收入至少300元。”40岁的李文中干这行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他们村里不少后生拜他为师学习冰雕的手艺。
近几年,黑龙江逐渐成为冬季旅游市场的“香饽饽”,采冰、雕冰也相应成为一些手艺人和农民冬闲时重要的增收渠道。人们不再羡慕南方的温暖和煦,开始打造北国的冰情雪韵。
工头黄守义有12个伙计,来自佳木斯、肇东、宾县、五常等地。他说,以前冬天种不了地,窝在炕头喝小酒没事可干。这几年生活方式慢慢变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干活贴补家用,生活也不单调了。
依靠天然优势,黑龙江就地取材打造冰雪产业链,曾被不少人“抱怨”的寒冰冷雪变成炙手可热的资源。日益红火的冰雪经济也把“猫冬”的农民赶下炕头,开始“忙冬”。许多农民一入冬就忙着雕冰造雪,一个冰雪季下来,兜里都会有几千元到上万元的回报。有了额外收入,媳妇们购足年货,老人和小孩穿上新衣,采冰雕冰越干越有劲头。(记者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