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如何走出人才缺乏困局?
冰球已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时尚运动。图为学生们在比赛中激烈争抢。安灵均 摄
徒步穿越“林海雪原” 。安灵均 摄
坐着雪圏向前冲。安灵均 摄
特约撰稿 王君宝
“找孩子”成了他们除了封闭训练之外的日常工作
回忆四五年前,刘成龙略有些怀念。作为一名基层高山滑雪教练,他的生源这几年大不如前。
“去年我还带了13个孩子,今年只招到1个,(加上走的)剩8个了,”他说。承担为国家队输送滑雪后备人才的任务,刘成龙所在的黑龙江省萝北县体育训练中心每年都会带着小运动员来到亚布力滑雪场进行冬训。
从一名运动员到教练员,从事高山滑雪十几年,刘成龙对生源下降体会颇深。在他记忆里“过去每年招四五个孩子很轻松”,“现在都是独生子,孩子出路也广,愿意练的自然就少,”他说。
“所以要和家长加强沟通,不仅提供全套器材和服装,还得尽量保证孩子不受伤,”刘成龙说。像刘成龙这样的基层冰雪运动教练,常年要走访学校,“找孩子”成了他们除了封闭训练之外的日常工作。
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永生形象地概括了现在基层教练的窘境:“过去以体校为荣,现在是去田间地头挖人。”而这样的情况也普遍出现在冰上运动。
冰雪运动在中国很难看到职业化的影子,而这些基层教练却要像职业“球探”一样,这种比较矛盾的对接直接导致了现在相对单薄的中国冰雪基础。
此外,不可回避的就是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作为中国冰雪运动强省,在黑龙江大部分的小运动员都不得不因为追求训练而处于“半辍学”状态,面对体育与教育的“单选题”。
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孙军告诉记者,许多运动员因为只上半天课,训练后回到学校跟不上,进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即便中途不再训练,也很少有孩子再考虑上学。
黑龙江省体育局局长郭铭玉表示,受到运动队训练比赛模式的影响,要将专业运动员纳入普通规范教育中有一定的困难,然而没有完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会影响到运动员的长远发展,进而对今后体育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索契冬奥会速滑冠军张虹的助理教练王丽娜介绍,许多运动员由于多年文化课缺失,如果在进入专业队之前放弃训练另谋出路,往往很难有好的发展,而即便是成为专业运动员,如果无法取得国家级赛事及其以上比赛冠军,在工作安排上就得不到照顾,多数都是“一次性买断”,拿着一些钱退役。
“有的人去上大学,但跟不上,混了几年依旧什么也不会,”她补充道,“假如目前在业余体校的是10个运动员,那么能上中专的也就四五个人,这其中能有1个进入专业队就不错了,这样的独木桥让很多孩子中途就跑了。”
这个问题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冰雪运动人才的选拔困境。曾在哈尔滨常年为冬季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补课、现任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办公室主任的王晓影深有感触:“2011年补课的仅速度滑冰项目小运动员就有近六百人,而这几年短道、大道两个项目加一起都不会超过三四百。”
黑龙江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姜跃清介绍,为解决生源问题,目前全省除了紧抓地市生源,还逐步提高训练质量,加大基层扶持。“从2013年开始,雪上运动员到亚布力训练,只交伙食费,住宿和场地都免费,冰上项目免得更早。每年还拿出240万元购置器材给地市。”
姜跃清表示,黑龙江省也在进一步强化业余训练教练员输送激励机制,提高基层教练输送意识。此外,为保证运动员体教结合以及职业教育的完善,黑龙江省已开始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逐步打破练好学不好、退役无处去的困境。
业内人士表示,伴随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以及“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的带动,青少年冰雪运动参与者将逐渐增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已有的招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