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建设美好新双城
双城,地处哈尔滨市西南30公里处的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拉林河、松花江像两条玉带环绕着千里沃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2014年,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了县级双城市,设立哈尔滨市双城区。设区以来,双城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发展:预计今年末,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万元、1.3万元……
随着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哈长城市群、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龙江丝路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双城区区划红利和政策机遇迭加,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更为明显。尤其是食品产业被纳入哈尔滨市整体产业规划,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生动力,都具备了做大做优做强的有利条件。双城区总体上已进入由县域向都市转型、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发展的新阶段。
由此,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双城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以从严治党为统领,“忠诚务实为民,转型拓越担当”为总体要求的双城区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为该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农工并起
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发展插双翼
今后5年,是双城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更是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窗口期。由此,双城区将未来工作的总体思路确定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以决胜全面小康为目标,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牢牢把握由“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大局,按照“忠诚务实为民,转型拓越担当”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兴区、食品产业强区”两大发展战略,把双城建设成为食品工业之都、现代文明新区。
——现代农业兴区战略 :突出经营农业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北菜南运”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融合发展,让“组团降成本、订单调结构、旅游促增收、扶贫补短板、改革增活力”成为农业农村工作主旋律,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加快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型。
——食品产业强区战略 :突出食品产业的立区导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通过持续招商上项目、原料基地做加减、促企增资快裂变、技术革新创品牌等举措,让更多的优势要素聚力于食品产业,拉长、拓宽、增厚产业链条,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叫响“食品工业之都”,构筑全区经济第一增长极。
未来5年发展总体目标
凭借两大战略的助力引导,双城区确定了今后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可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4%左右。
到2018年,双城区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完成撤市设区过渡期各项任务,实现同城化发展;到2020年,双城区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1年,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资源重整
带动农民“种得好、养得好”又“卖得好”
未来5年,双城区将以“全省做示范、全国争一流”为目标,树立经营农业理念,以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为引领,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期间,双城区将深化“一减四增”结构调整,重点打造全省“北菜南运”核心区、“南菜北运”集散地。继续发展循环农业,抓好“三减”行动和有机肥施用。发展畜禽规模养殖,5年内规模经营比重基本达到100%。全面落实“两大平原”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水利设施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提升物质装备水平。壮大以合作社为主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保障有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建立种养、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发展股份合作,使农民获得更大收益。继续放大“双城农娃”品牌效应,培育“万隆号”“龙江福”等更多的双城名牌,推进“互联网+农业”,两年内实现“村淘”全覆盖,带动农民既“种得好、养得好”,又“卖得好”。
同时,加强拉林河、松花江水资源与湿地保护,严格环评审批、环境监测、环保执法,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及黑土保护工程,加快农防林更新改造,5年完成造林4万亩左右,为农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产业立区
到2021年,食品产业产值将达千亿
围绕食品产业发展,双城区将继续坚持食品产业立区不动摇,以建设“食品工业之都”为目标,围绕做大平台、做强龙头、做优链条,打造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整合现有开发区资源,重新审视、科学规划食品专业园区,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按照国家级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不断提高园区的设施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坚持增量引进与存量提升并重,依托食品园区育强食品龙头。双城区将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支持现有食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升级设备、改进工艺,围绕“原字号”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搞好新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向中高端升级,做大做强“食品航母”。拓展乳、酒、肉、休闲食品等产业链条,引进培育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集群效应。完善质量检测、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力争到2021年,食品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
增量扩容
5年引进15个5亿元以上项目
双城区将继续坚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命脉,全面强化项目建设是“一号工程”的思想共识。
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命脉
纵观双城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得益于项目建设。走出发展的困境,唯一的出路也在于项目建设。由此,双城区将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招商看政绩,通过招商比能力,通过招商用干部,做到真奖重奖,全面激活蕴藏在全区各个层面的招商动能,让促进项目建设的活力充分迸发,让项目建设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全区抓招商、全民引项目的浓厚氛围。
引进旗舰型项目
未来5年,双城区还将下定决心引进一批雀巢式的旗舰型项目。严格招商准入、择商选资,积极融入龙江丝路带、哈长城市群,瞄准国际国内500强、行业50强、大型国企、上市公司,通过大数据运用和信息筛选实行定向招商、精准招商。鼓励支持域内企业上市融资、裂变扩张,增资扩产项目享受新引进企业优惠政策。
未来5年,力争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
错位发展
以“城”定位,扮靓“龙江南大门”
未来5年,双城区还将把城市形象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影响力和市民自豪感、归属感的“精神名片”,推进城乡共进、协调发展,扮靓“龙江南大门”,塑造大美龙江的“第一印象”。围绕“卫星城”定位和“哈长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双城区将在哈尔滨大都市的视角和层面,高标准编制城市建设规划,与主城区实施错位发展,科学确立城市的空间、规模和产业结构。
期间,双城区将抢抓国家棚改政策最后5年机遇期,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坚持区域连片改造原则,科学制定棚改方案,提高建设档次和水平,以年均不低于4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棚户区改造,5年内完成区内棚改任务。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采取PPP等模式,集中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智慧城市”项目,逐步完善“三供三治”以及路网、管网、绿网、亮化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同时,抓住哈尔滨市在双城境内建设第二备用水源地的契机,改善城区饮水质量。
双城区还将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甄别整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文物保护性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四野”旧址纪念馆为重点,整合发掘红色旅游资源,创建“红色文化感悟体验区”,塑造一批具有双城特质的城市文化“符号”,厚植城市文脉。按照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着力解决城区“脏乱差”和秩序混乱问题,实现与主城区“同城共创”。优化城区公交网络,积极争取开通哈双公交线路。坚持以城带乡,有序推进各街道、乡镇居民小区开发建设,完善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管理机制,改善人居环境。科学做好乡、镇、街道等区划调整工作。挖掘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引领乡风文明,打造美丽乡村。
以人为本
抓保障、惠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未来5年,双城区将继续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补齐民生短板,聚焦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的民生问题精准发力,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推动脱贫攻坚落地见效
期间,将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解困的根本出路,继续实施“五个一批”攻坚计划和扶贫开发“十大工程”,推动脱贫攻坚落地见效,确保贫困群众尽快稳定脱贫。做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实行特殊贫困家庭和低收入群体扶助救济常态化。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发展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三级卫计服务网络建设,让群众享受到公平、可及、能负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做好低保、社保、医保等工作,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规范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积极发展社会救助、养老助残等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切实解决好特殊群体基本生活问题。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引进社会资本,发展高端教育、高端医疗、高端养老等产业。
优化城乡教育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擦亮教育强区品牌。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城乡文体广场和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继续推进“平安双城”建设
继续推进“平安双城”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创新维稳工作体制机制,构建立体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设立100万元见义勇为、善行义举保障奖励基金,弘扬正气,激发社会正能量。强化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深入开展“七五”普法,促进司法公正,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