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要分白红黄黑色
病理性肥胖需要医学干预
在中国,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同济大学附属十院内分泌代谢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透露了一个调查结果——最近一次覆盖全国1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的比例达到30.6%,肥胖则占到12%,并且肥胖的比例与经济发达的程度成正相关。遏制肥胖蔓延的势头刻不容缓。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们还就肥胖的分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可以根据肥胖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分为“四种颜色”,分别是“白胖子”、“红胖子”、“黄胖子”和“黑胖子”。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医学干预的手段也不同。
浙江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陈洁文也蛮认同这样的看法。她说,教科书上将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两大类。
所谓单纯性肥胖,指的是全身脂肪分布均匀,尽管患者的体重指数达到肥胖标准,但没有内分泌紊乱的现象,也没有代谢障碍性疾病。
而病理性肥胖则指的是因为疾病因素导致的肥胖。很多人将肥胖的原因归结为吃得多、动得少,但如果患上了某些疾病,即使保持正常饮食,还是会让人发胖。
比如,如果体内的胰岛素分泌过多,会使身体里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合成增加,从而导致全身肥胖;有人患上了甲状腺功能减弱,也会使体内的新陈代谢放缓,慢慢发胖;有些药物也会引起肥胖,如患有哮喘、类风湿病、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激素治疗,其中包含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会令服药者出现“满月脸”、“水牛背”之类的向心性肥胖。
“对于病理性肥胖,单靠节食加运动的减肥方式可能收效不大,还需要相应的医学手段干预。”陈洁文说。
减肥要分白、红、黄、黑
陈洁文认为,与单纯性肥胖、病理性肥胖的区分相比,按照白、红、黄、黑的划分方法,对病理性肥胖的划分更加细致,也能有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减肥措施。
“白胖子”、“红胖子”、“黄胖子”和“黑胖子”都有些什么特征,又该如何科学减肥?陈洁文进行了详细解释。
“白胖子”是单纯性肥胖
体貌特征:
人们常说“白白胖胖”,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将“白”与“胖”联系在一起。“白胖子”多属于单纯性肥胖,这类人群有以下特点,BMI指数(体重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大于等于28,但是并未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紊乱、性功能紊乱等,从外表看上去属于均匀的胖,皮肤白嫩,故名“白胖子”。
专家解析:
白胖子的健康水平较高,对于这类人群,减肥的关键是生活方式转变,比如均衡饮食,少吃油炸食品和甜饮料,日常三餐荤素搭配均匀,同时加强日常运动,能走路就不要开车,能爬楼梯就不要坐电梯。
“红胖子”多伴有高血压
体貌特征:
很多人习惯将“胖”和“懒”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红胖子”一点都不懒,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表现出旺盛的精力,做什么事情都风风火火的,但体重却没有明显的下降。而且“红胖子”性格比较急躁,一激动就容易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潮红并伴有出汗,他们的血压也常常亮起红灯。
专家解析:
“红胖子”减肥,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管住嘴、迈开腿,还需要定期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心脏、大脑、肾脏等人体重要脏器,所以要对高血压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积极的药物干预。体重的降低和腰围的缩小有利于血压的控制,但“红胖子”不能光是满足于体重的降低和腰围的缩小,一定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健康。
“黄胖子”代谢率低下
体貌特征:
“黄胖子”看上去懒懒散散的,不愿活动,不过,这种“懒”并不是主观和道德层面的,而是生理层面的——由于甲状腺、性腺等激素的分泌水平较低,无论白天黑夜,人总是处于倦怠、无力甚至嗜睡的状态,脸色枯黄,萎靡不振。甲减患者就属于这一类型。
专家解析:
“黄胖子”们其实吃得并不多,但因为内分泌激素的关系,代谢水平低,消耗少,从而导致热量和脂肪的积聚。如果发现自己有成为黄胖子的倾向,应该及时上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抽血检测各项内分泌激素的水平,给予及时的医学干预。很多时候,激素分泌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了,肥胖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黑胖子”出现胰岛素抵抗
体貌特征:
“黑胖子”的黑出现在一些特定部位,比如颈部、腋下、腹股沟、肛周、脐窝等,看上去脏兮兮的,不管怎么清洗都无法去除,其实这是色素沉着和角化的缘故。如果肥胖患者伴随有这样的皮肤改变,就有可能患上了黑棘皮病。皮肤的表现只是外在的,内在原因则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游离脂肪酸等炎症因子升高。
专家解析:
“黑胖子”如果不及时干预,日后可能加入糖尿病的队列。这类人群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定期检测空腹血糖、糖耐量、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指标。只有对体脂和血糖同时干预,才能收获满意的效果。
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