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十载哈尔滨重塑城市魂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 井洋 韩波)中俄博览会期间,哈尔滨水清天蓝,街净城美,时尚文明气息扑面而来,令中外宾客流连忘返。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哈尔滨,站在“文明”的新起点上,向世界绽放出独具魅力的城市“表情”。
十载创城路,见证着一个城市精神的成长。特别是2012年以来,哈尔滨市从“创建为民”的角度破题,以解决百姓生活突出问题为导向,筑牢建设管理的民生根基,矗立起崇德向善的精神地标,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今年,“全国文明城市”的美誉实至名归,哈尔滨市连续四年进入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十位,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6%。
文明带来民生“红利”
近日,家住哈尔滨市道外区北港路的郭大姐和老伴一起,关上不到1.6米高的家门,和4697户街坊邻居,共同告别住了30年的棚户区,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他们是道外新一地区最后一批搬迁者,经过政府部门几年的努力,哈市“内涝棚户时代”就此终结。这是哈尔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着力解决民生“痛点”的一个缩影。
把创城作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哈尔滨市民获得了最大的创城“红利”。近三年以来,哈市投资552亿元解决市民生活需求,覆盖住房、就业、医保、教育问题等民生难题,落实惠民行动项目140个,开工建设保障住房2.8万套,为1.5万困难群众提供廉租住房和住房保障,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发放11亿元社会救助金给35万户困难群众,织密民生保障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启“加速度”,近三年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600多亿元,建设单体工程3000多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新建改造各类道路257条、桥涵61座,源网厂站63座,老旧管网3200多公里,哈大高铁、地铁1号线、哈西客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市主干街路机械化清扫率达60%,每日机械化水冲洗率达到90%,并不断向背街巷和居民庭院延伸;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集中整治“脏乱差”环境秩序,拆并小锅炉821个,新增绿地352公顷,淘汰黄标车4.5万辆。
傍晚漫步中央大街,分布在几个路口街头高雅艺术演出,每天都吸引数十万游客驻足、拍照、点赞。这只是哈尔滨“文化惠民”的一个场景。“街头音乐节”、“爱上交响乐·周末音乐会”、“哈尔滨之夏”群众文化系列演出、百场戏剧音乐进校园等活动,展现着“出门即舞台、处处闻歌声”的浓厚文化气息,彰显出哈尔滨独特的文化底蕴。
文明重塑城市之魂
文明,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哈尔滨市在创城过程中,始终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倡导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重塑城市之魂。
2012年8月12日,年过六旬的杨惠大妈在太阳岛游玩时,突遇有人落水,她忍着右脚骨刺的剧痛,一瘸一拐地跑下大坝33级台阶,先后两次跃入江中,救起两名壮汉。上岸后,她累得瘫倒在地,晕了过去,被誉为“最美大妈”。
2010年,退休老人叶滨昌办起了省内首个家庭雷锋事迹展览馆,这两年,叶滨昌又开办了农民工家长学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叶滨昌和服务队。”
无论是杨惠的“纵身一跃”,还是叶滨昌的“润物无声”,他们平凡又闪光的善举,激发身边人的心理共振,高高矗立起哈尔滨人的精神地标。
目前哈市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感动人物等先进典型1000余人,催生出以开放包容、守望相助、崇尚英雄、追求正义为内涵的“哈尔滨风尚”。
截至6月末,哈市注册志愿者超过百万人,占建成区人口30.85%,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648个社区和各级文明单位全部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队),累计为社会提供4633万多小时注册志愿服务,人均志愿服务时长14.13小时。目前有10余万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认亲”,400多名留守儿童在“爱心妈妈”志愿服务活动中,找到生活呵护人。而“雷锋车队”“爱心送考”“爱心候车屋”“农民工家长学校”等,已成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
文明涵养市民“精气神”
出租车司机自备垃圾袋,提醒乘客不要“车外抛物”;湿地公园里,野餐大军备好“迷你”扫帚,餐后地面洁净如初;人群集中的公交首末站,安静有序的队列代替了一拥而上的混乱……点滴细节积淀,悄然构筑城市的文明肌理,一种精神和力量不断生长,那就是市民的文明素质,城市的“精气神”。
哈尔滨市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入手,涵养城市的精气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细、一层层落小、一招招落实。
诚信建设步入制度化的轨道,哈市建立起12项评价制度,制定诚信自律公约,与“法人云”、“人口云”等信息管理平台链接,管住“老赖”。银行、民航、铁路等10个部门联合,对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在乘坐飞机、购买列车软卧车票、担任法定代表人,出境、贷款或办理信用卡等五个方面共同惩戒。
近年来,哈尔滨“文明餐桌行动”覆盖11543家餐饮企业,倡导“做谦恭有礼的冰城人”,引导文明祭祀,组织“打开沿街店门暖身行动”,严冬打开临街店门,为乘车行人遮避风寒,为环卫工人送上热饭盒,为执勤交警送一杯热水……不断凝聚的文明底蕴薪火相传。哈尔滨临床用血100%来自街头无偿捐献,持续多年;每年50对眼角膜捐献入库,在全国独树一帜。今年端午节凌晨,近百万踏青者人流散去,松花江两岸仍洁净如初,他们大部分自带垃圾袋,不少市民主动从志愿者手中接过环保袋,装进垃圾送到回收点。在文明的传递中,市民们对家园的热爱与日俱增,幸福指数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