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乡: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提升群众文化品格

08.04.2015  12:09

  记者 夏雪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推进文明城乡创建工作,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改善城乡环境和群众文明素质,为全省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新常态下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核心价值观宣传遍布街头深入人心

  走在哈尔滨的街道,商家门口的LED显示屏上循环滚动着核心价值观;街边的实体围墙上,阿城版画“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作品随处可见;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里,可爱的梦娃唱着“国是家,善做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

  全省各地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努力在全省叫响“三个倡导”24个字,让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形成声势,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公益广告,让核心价值观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据统计,全省百余家媒体参与公益广告宣传,纸媒累计刊发387个整版,广播电台播发5.1万次,电视台共播3.4万次。省文明办协调各地在车站、码头、广场、公园、建筑工地围挡、实体围墙、地标建筑、园林绿地、LED显示屏、楼宇电视、社区宣传栏、公交站廊等设立宣传牌和户外广告牌20多万块(个)。哈尔滨、大庆、伊春、绥芬河等地实现了主城区核心价值观宣传设置全覆盖。

  ——身边榜样,让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努力的方向。张丽莉、高铁成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景海等8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0人获得全省道德模范称号,5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54人入选“龙江好人榜”。我省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巡演进军营、进村屯、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受众人数达10万余人次;首届道德模范微电影大赛,4000余群众参与创作和演出,24部作品获奖;在道德模范网上报告厅,12位道德模范与网友互动交流,网友点击量495万人次。此外,我省还连续两年开展全省道德模范、“龙江好人”生活状况普查,多方筹措22.6万元帮扶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龙江好人99人,推动了崇德向善、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诚信榜单、文明活动,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我省建立了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制度,公开曝光典型失信案件,组织推出“寻找最美诚信人”活动,选树诚信典型6个,宣传诚信示范企业273家、诚信经营户703个,在社会上营造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文明创建为纽带城市宜居繁荣文化

  去年12月,在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评选活动中,哈尔滨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绥芬河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牡丹江、黑河、绥化三个地级市和尚志、海林、安达、肇东、宝清五个市(县),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哈尔滨市司法局等15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五常市牛家满族镇等68个村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

  我省立足创建惠民,制定了《黑龙江省创建文明城乡工作标准》和《全省创建文明城乡工作方案》,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乡工作,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

  ——城乡环境普遍改善。全省各地把环境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乡的主要任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在城市,省住建厅牵头深入开展“春风”、“夏净”、“秋扫”、“冬清”等四季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治理城区裸土220万平方米,清理绿化超高土192万平方米,清运积存垃圾633万吨,新增城市绿地4999公顷,新建公园28个,综合整饰主街路246条、楼体1508栋。各市地采购清雪设备1726台套,13个中心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冰雪率达到90%。全省撤并分散小锅炉2043台,中心城市改造供热老旧管网2850公里。全面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宜居感不断增强。

  在乡村,省农办制定了《黑龙江省美丽乡村行动三年计划》,大力推进具有龙江生态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全省村镇新铺装道路1174公里,新增垃圾箱8261个,改建厕所591座,打造了一批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特色村庄。2014年,40个村镇入选全国“美丽乡村”首批试点。省农办、省环保局、省爱卫办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以“六清(清柴草、清垃圾、清粪肥、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沟渠路障)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文明素质普遍提升。全省各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覆盖全省城乡,受益群众达2000余万人次;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全部免费开放,累计接待群众5000余万人次;群众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系列活动,为基层百姓送培训、送辅导、送演出、送图书、送数字资源3.3万场,受益群众2600万人。

  从自主参与到制度建设

  志愿服务累结硕果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重要日子,而就在这一天,全省各地开展了234项陪空巢老人过大年、迎春送温暖、社区大联欢等活动。志愿服务将学雷锋做好事变成了一种习惯,志愿者也成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一张亮丽名片。

  ——志愿服务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我省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优势,运用全省志愿服务支持系统,逐步完善《智慧志愿——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支持系统》有关功能,既整合了志愿服务资源,又给予志愿者充分的自主权,是我省志愿服务理念的一项创新。该系统荣获首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中央文明办以我省志愿服务支持系统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志愿服务注册平台,现已开始试运行。同时,我省认真贯彻《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编辑出版了《黑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全国人大以我省《条例》为基础,制定了全国志愿服务条例示范文本。此外,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星级志愿者评选激励制度、志愿者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和诚信记录制度,走在了全国前列。

  ——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壮大。全省新注册志愿者42.8万多人,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256.8万人,达到建成区人口的24%,位居全国领先位置。全省志愿服务组织达到2.6万支,基层组织动员率由2012年的6.28%提高到2014年的23.96%。开展志愿服务网络化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30万人。

  ——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开展。省文明办广泛开展“三关爱”、“邻里守望·暖心龙江”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100个邻里守望示范点。还会同省委高校工委、团省委连续两年举办“十万高校志愿者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由2012年的7017次增加到2014年的17.9万次;年人均服务时间由2012年的0.1小时,增加到2014年的4.65小时。2014年,赵晓春当选全国优秀党员志愿者,洪润浩当选全国优秀五星志愿者,李庆长当选全国“最美志愿者”。省文明办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特别贡献奖。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