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最后的“二商店”

19.10.2014  14:02

    “听说小时候住过的老楼要拆了,我差点儿掉眼泪,想回来再看一眼……”10日上午,曾在哈市道外区二商店周边农厂楼居住过的老住户们,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舍心情。这次回来,他们是来帮邻居刘淑燕搬家的。当刘淑燕家最后一件家具搬上车时,这栋建于1972年的农厂楼正式“退休”了。

        9月1日,哈市道外区二商店周边棚改项目启动了房屋征收工作,进入10月,周边的居民们开始为搬迁忙碌起来。如今,二商店原址及周边的新华楼、农厂楼等几栋已近半个世纪的老红砖楼房将被拆除,老住户们纷纷回来为这些老楼送别。

        老住户们  纷纷与老楼合影留念

        10日,在农厂楼里居住了40年的刘淑燕一家搬走了,许多老邻居回来帮忙,他们中有人选择了陶瓷小区的安置房,有人选择了原址回迁。从上午9时开始,老邻居们就陆续赶到刘淑燕家,加入到为老楼送别的行列,并在农厂楼旁合影留念。

        在二商店对面,还有一栋新华楼,和农厂楼一样,都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年,新华楼和农厂楼是二商店附近最高、最气派的住房。如今这些红砖楼因动迁将被拆除,曾经的住户们既高兴又不舍。一个老住户说:“我上个月就搬走了,新家在陶瓷小区,是高层电梯房。虽然这几栋老楼现在破旧不堪,但对我们而言,这曾是一个温馨的家。”还有一些老住户表示,这些上了岁数的红砖楼,代表着他们的青春岁月。

        道外区二商店周边棚改项目第二工作组组长闫爽光介绍,“动迁计划启动前,哈市棚改办还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广泛征求意见。”闫爽光说,楼内原有的住户也已得到合理的安置。

        哈市棚改办工作人员介绍,二商店周边棚改片区初步规划用地面积101194平方米,共涉及九个地块,其中回迁房用地五个地块,用地面积78720平方米;公园绿地三块,用地面积19421平方米;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3053平方米。二商店周边原址将建新功能型小区,建成后绿地面积将远远超过原有二商店周边的绿地面积。

        儿时理想是当“二商店”售货员

        出生于1959年的杨兆斌回忆起二商店,觉得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他和许多老太平人一样,对二商店的记忆是买东西得排大长队,售货员将零钱放在木头匣子里,糖票、布票等穿在铁钉上,玻璃柜台里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炉果、糕点装在铁盘里,看着就特别诱人。当时,一楼还有一面能把人照“变形”的哈哈镜,小孩儿都喜欢去那里照镜子,看着自己一会儿变胖,一会儿变高,玩起来就不愿意回家。

        “我小时候日用品都是限量供应的,得凭票购买,小到针头线脑、一盒火柴,大到半导体、自行车都能在二商店买到,那时候我觉得二商店就是这世上最好的地方,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在那里,连做梦都常常梦到在二商店买东西。”杨兆斌说,他儿时理想就是能做一名二商店售货员,觉得那太风光了。杨兆斌没有做成售货员,20岁那年,他接父亲的班做了一名技术工人,后来二商店周边私人承包的小商店逐渐多了起来,这里生意越来越冷清,他们一家很少再去买东西了。

        难忘橘子瓣糖的甜蜜味道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洪军,儿时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糖罐子。“那时白糖每个月每人只有半斤,都舍不得吃,我母亲把从二商店换来的糖攒起来放在家里最高的柜子上,怕我们这些孩子偷吃。”高洪军记得,有一次,趁母亲不在家,他踩着板凳去抓糖罐子,结果一脚踩空,糖罐子碎了。他当时吓坏了,连忙用手捧起白糖,想再收起来,慌乱中自己摔破了头。

        “我妈回家后,我一声也不敢吭,因为弄洒了糖,怕挨揍,我妈看见我头上的大口子心疼地哭了,见她掉眼泪,我也吓哭了……”第二天,母亲带高洪军去二商店买了一包糖块,“就是那种橘子瓣糖,那是我头一次吃到块糖,简直太好吃了!我连吃了好几块,剩下的舍不得吃了,就用纸包起来。”高洪军说如今他的母亲已经过世了,每次他去超市买菜,路过卖白糖的架子,都会想起自己当年打碎的那罐白糖和母亲给买的那包橘子瓣糖。

        “二商店”的  “的确良”  陪我远渡重洋

        1979年,刚考上大学的赵兴被父母带到二商店,“抢”到一块白色“的确良”布,做了件衬衫。“身穿白衬衫、蓝布裤,脚踏白球鞋,在当时特别洋气,我就是这身打扮坐火车到北京去读书的。”

        大学毕业以后,赵兴赴英进修,行李里仍然装着那件衬衫和蓝布裤子,“我在英国做过一次演讲,没有西装,当时就穿着那套衣服,它们跟随我走过了很多地方。如今,二商店和那些衣服已经过时,但那是我的青春,我不敢忘……”赵兴说,当年的“新衣裳”已成了“老古董”,可那些记忆仍像昨天一般清晰。

        破旧小板凳里的  “人情味”

        2003年,张云穿着当时款式最时髦的婚纱,从二商店附近的胡同里出嫁。“婚礼那天特别热闹,邻居们都来了,会吹喇叭的赵大叔给我吹了东北版的婚礼进行曲,隔壁张阿姨蒸了满满一大盆花生大枣馒头,住在后院的李阿姨还送给我一把牛角梳子,说这样夫妻就能白头到老……”张云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里身穿婚纱的她从自家平房的小胡同里被邻居们簇拥着往外走。

        如今张云的女儿已经小学毕业了,老胡同里张云一家曾居住的平房也越来越破败不堪,“这房子没有上下水,生活极其不便利,要走很远去拎水,一桶水,淘米洗菜之后再用来洗衣服擦地。现在房子老了,四面透风,炉子怎么烧都不行,冬天冻得只能穿着棉袄睡觉,夏天如果下场小雨,胡同里就成了泥塘,得穿雨靴才能走出去。”张云回忆说。

        今年9月末,张云搬走了,她用老房子换了陶瓷小区的一户高层,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了电梯房。搬家时上了年头的旧家具几乎都扔掉了,但张云却把一个破旧的小板凳带走了,这个板凳是30年前做木匠的老邻居送的,张云说时光流逝,房子老了,家具老了,可她最难忘的,仍是在二商店附近居住时的那些老邻居和老胡同里的那股人情味。

编辑:孙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