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棚室里的别样春耕图 我省部分农区发展棚室瓜菜调结构走笔
图为肇源县福兴乡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节能大棚内正处生长盛期的香瓜。文/摄 记者张桂英
农业供给侧改革,让种植结构调整成为今春的一大亮色;在大田正忙碌的时节,棚室瓜菜已经开花结果,勾勒出一幅农业大省的别样春耕图。
日前,在肇源县福兴乡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记者远远看到,一排排大棚内绿意盎然,与周围依旧沉寂的黑土地形成鲜明的反差。走进大棚,热气扑面而来,郁郁葱葱的瓜秧铺满地面,透过叶片的缝隙,依稀可见一个个香瓜,轻轻拨开叶片,或大或小的瓜儿就尽收眼底了。大棚的主人高兴地说:“这茬瓜的效益可真不赖!每斤能卖上30多块钱。再有半个月这茬瓜就拉秧了,咱就抢这个鲜儿!然后就开始第二茬蔬菜番茄苗的定植,到7月初上市,还能抢先上市。”
随同采访的福兴乡组织委员朱玉明说,位于肇源、肇州、肇东三肇交接之处的福兴乡,虽然一不靠水,二不靠城边,并不具备区位和市场优势,但由于调结构动手早步子大,巧妙地抓住了市场空档期,依靠品质和规模优势,同样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据介绍,早在2007年就开始发展棚室蔬菜的福兴乡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采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配合技术创新,不仅实现了全年生产,而且在冬季不采取任何加温措施情况下,实现了四茬蔬菜的循环生产,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经多年摸索,他们探索出甜瓜—番茄—番茄—叶菜类的高效生产模式,头茬甜瓜从上年12月份就开始育苗,第二年2月5日左右定苗,4月20日左右就可上市销售,亩产值可实现4万元;四茬瓜菜的总产值可达6.5万元,纯收入近5万元。如今,合作社的基地面积已经发展到3200亩,建棚室1100栋,吸纳社员236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民合作社”。
离开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记者来到肇州县托古乡长德村前龙凤山屯,这里是雷闪棚室专业合作社投资1200万元兴建的长德棚室园区所在地。走进园区,240多栋棚室集中连片,整齐排列,特别壮观。走进一个挂着“白菜、豆角立体间作种植模式”的大棚,果然看见郁郁葱葱的大白菜和吊着蔓儿的豆角相间生长。与常规的大白菜不一样,这里的白菜叶大帮小,棵型发散,一颗白菜上只有六七个叶。据介绍,这就是眼下非常受市场欢迎的做饭包的专用白菜,俗称“掰帮白菜”,当外层叶片长到一定尺寸就掰下来论片卖,10片一捆,专供饭店。大棚的主人、长德村村民刘树东告诉记者说:“菜帮刚下来时4块钱一捆,最低时也能卖上两块钱,再加上豆角,一个棚子每年保底能剩5万元钱。”
而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的棚室蔬菜,走的则是外向型路子。在大同区高台子镇圆葱对俄出口基地,记者看到大棚内的葱苗细细的,多数只有一两片嫩叶。基地负责人孙志刚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虑,笑着说,“别看它们现在长得细瘦,其实这正是我们的绝招,移栽后两周不浇水——困根,这样它的根系就非常发达,根大根壮,之后水一跟上长势特别好!”
孙志刚自豪地说,“去年区里出口的圆葱都是从我们基地走的,而且出路很多元。国外市场对圆葱的需求差别很大,摸准了这个规律,我们的产品基本都实现了‘吃干榨净’——大的圆葱、直径超过8厘米的,走日、韩市场;中不溜大小、直径在四五厘米之间的,走俄罗斯市场;剩下的‘小个子’,很受菲律宾、蒙古的客商欢迎。由于我们一直严格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做产品,市场越做越大,亩效益都稳定在万元以上。到今年,基地已辐射带动全区近500农户发展出口圆葱生产,带动面积2200亩。”
从肇源到肇州再到大同,我们不仅看到棚室果蔬生产的热闹现场,更深深地被广大新型农民的创造性所折服。一路走来,除了常见的砖混结构和土筑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及标准大棚,更有双拱双膜保温大棚、超大棚和连栋大棚等新型棚室,让人眼界大开;除了常规的抢早栽培方式,瓜、果、菜复种、间种、套种等多彩多姿的栽培模式,还有不加温就能实现的一年四茬种植,令人叹服;除了葡萄、番茄和黄瓜这些传统棚室果蔬,更看到了食用仙人掌、圆葱、甜瓜、桃、草莓等“棚室新兵”,还有平均万元以上甚至高达五六万元的亩效益,让人有充分理由相信:黑土地调结构,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