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加速 如何盘活龙江人资、释放地方“才”力?
记者 衣春翔 闫一菲
引言
黑龙江是人才大省,多年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拔尖人才和适用人才,但却称不上是人才强省。据统计,在改革开放20多年里,我省共向经济实力较强、物质条件优厚的沿海发达地区输送各类人才达20万人,但引进的人才却不足2万。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人才短缺与闲置并存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让人才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以及使用效能满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应积极盘活人才资源,释放地方“才”力,充分利用人才红利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新一轮的东北振兴规划出台;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5年工作时提出“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借着政策的春风,近年来,为让龙江人才资源潜能充分释放,我省不断创造性的开展人才工作,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流动配置、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以点带面,使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都明显提升。过去只听说“北雁南飞”的黑龙江,如今正开始吟诵“相识燕归巢”。
“培养”是根本龙江为国家发展输送良才
“我想学习一门技术,想知道那些庞大的机器到底能制作出什么。”抱着这样简单的念头,2010年初中毕业刚满16岁的黄志强成为黑龙江技师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经过四年专业技能学习,今年他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年薪8万元录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我国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院,历年来除了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外,只在国家级技能比赛上吸纳人才”,黄志强指导老师郑永发告诉记者,黄志强之所以能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中”而高薪聘请,是因为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黄志强获得了第十名的好成绩。
由于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黑龙江的技能人才不但在各类国家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也备受全国用人单位青睐,我省近年来输出了很多像“黄志强”一样的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据介绍,为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从2011年起,我省全面启动“55139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即建设5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3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9万人。三年来,全省共培养高技能人才18.43万人,建立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6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3个,城市公共实训鉴定基地5个,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蓬勃发展,技能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人才的合理流动,对我省和国家都是好事。我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如今,一些‘南飞’的‘北雁’在‘功成名就’之后‘北归’,用他们在发达地区获得的经验和资本反哺龙江。”相关专家介绍。
作为一名杰出的专业技能人才,虽然选择他乡发展,黄志强却表示,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会心系母校、心系家乡,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龙江的发展做出贡献。
向外输送人才的同时,我省高校更多的是立足龙江发展这个基本。在培养人才时,我省按照项目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和招生规模,并和我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推进校企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式”培养,保证了更多的技能人才在龙江大地扎根。
“引智”是加速器多方引才助力龙江发展
2014年1月9日,来自世界的目光聚焦黑龙江。这一天,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黄志伟研究组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研究文章,在国际上第一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破解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30余年的谜团。
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黄志伟放弃了美国优渥的待遇,放弃了北京知名研究所的邀请,毅然来到了黑龙江,成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教授。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选择让他成为国际上首个揭示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的科学家,为研制治疗艾滋病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
黄志伟和黑龙江的缘分,起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世界知名学术期刊上的招聘信息。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黄志伟发现了哈工大招聘优秀学者的宣传,投了简历。为了广揽世界范围内的高端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经常会在世界各类别的知名学术刊物上刊登招聘广告,不要小看了这些“广告”,很多海外高端人才都是这样被吸引到哈工大的。
哈工大生命学院院长李钰到现在还难掩收到这份简历时的喜悦,“黄志伟的研究方向正好是2009年学科论证时我们要建设的方向,无论是从学术背景、研究方向还是从学术能力上看,他正是我们急需的学术带头人。”
发现了人才一定要抓住,是哈工大一贯的风格。根据黄志伟的情况,学校决定直接按教授引进他。不仅如此,2011年,黄志伟还没正式来到哈工大,学校就为他申请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那年,黄志伟刚刚32岁。
在此期间,黄志伟美国的博士后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劳里·H·格里姆彻正要去康奈尔大学做医学院院长,希望黄志伟一起去。北京、上海很多知名研究机构也纷纷向黄志伟投来橄榄枝。面对众多邀请,黄志伟没有动摇,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哈工大。
原来,为了留住黄志伟,学校多次派人专程去美国看望他,并和他细谈了将来的发展、计划等情况,让他放心来校。同时,学校在他还没来学校的情况下就对他的实验室需求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几件大的实验设备都提前进行了招标。黄志伟动情地说:“和哈工大多次接触后,我发现学校的效率很高,我的要求都很快实现。而且黑龙江人很重承诺,答应我的事都做到了。我认为只有在哈工大、在黑龙江,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2012年3月1日,黄志伟正式到哈工大报到,成为该校结构分子生物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开始建立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黄志伟把目光聚焦在艾滋病病毒Vif结构上。黄志伟说:“如果说艾滋病病毒是一把锁的话,要想打开它,就必须配一把钥匙。配钥匙首先要了解锁的核心结构,Vif就是艾滋病这把锁的核心,破解了它就能够配出钥匙。”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黄志伟实验室逐渐充实起来,技术员配备齐全,3名要攻读硕士的学生也提前到位,这一切让黄志伟更加自信。
生命学院的很多人都知道,黄志伟每天早上7点多就开始工作,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一直坚持到现在。别人听到他这样的工作强度都瞠目结舌,而乐在其中的黄志伟却说:“真正做科研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吧,况且,我如果不这样拼命,就无法回报学校为我付出的一切。”
有一次,黄志伟想坐飞机去上海做实验,没想到在机场被拦了下来。原来,晶体被装在冒烟的液氮罐中,机场怕出现危险,不让他登机。没办法,他只好拎着10多斤重的液氮罐,从哈尔滨坐火车去北京,再坐高铁去上海。这样辛苦的事,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早已经“稀松平常”,他们都开玩笑地说,实验室是减肥者的“天堂”。由于工作繁忙,团队成员董立永瘦了10多公斤,邱小林瘦了5公斤,黄志伟也瘦了5公斤以上。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师生一年多辛苦的工作,到2013年5月末时,艾滋病病毒Vif和人的四个蛋白的复合物结构终于解析出来了。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破解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30余年的谜团,为研制抗艾药物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被发布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这是哈工大第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文章,也是我省在艾滋病研究领域第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文章。
黄志伟说,“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不能归结于一个人的努力。没有学校的支持,很难这么快就有研究成果。以后会继续集中精力搞科研,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哈工大,诞生在黑龙江。”
黄志伟只是我省加大引智引才工作力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大力拓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组织和邀请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高层次专家前来交流合作,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专家参与本地项目研发。据统计,近五年,我省实施引智项目710项,引进国外人才1619次,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住”是关键打造不走的高端人才队伍
2011年10月25日,哈工大马晶与谭立英夫妇带领团队利用“海洋二号”卫星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试验。对卫星在轨工程遥测数据的判读和分析表明:我国首次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终端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星地激光通信链路系统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性能处于国际领先。
为了这个研究,马晶和谭立英错过了很多机会,他们既不是“杰青”,也不是“长江学者”。同时,他们也会经常面对南方发达城市高薪高职的诱惑。但他们却说,“我们研究这个领域,就是想为国家做点儿事。”
马晶和谭立英夫妇这样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愿意留在黑龙江呢?
“因为在黑龙江有一支能够干成事儿的团队。我们卫星光通信团队,就是把5个不同学科的100多人聚集在一起,做一件难度很大、很难出成果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能兢兢业业,没有抱怨。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离不开哈工大协同创新团队攻关的传统,也离不开黑龙江那种大方豪爽、以大局为重的地域性格。这样的团队、这样的个性也是我们愿意留在哈工大,留在黑龙江做研究的重要原因。”马晶教授动情地说。
马晶和谭立英这样的团队方式在哈工大被称为“大师+团队”模式。除了马晶和谭立英教授的团队外,哈工大还有很多这样的团队,比如通过“千人计划”从德国宇航中心引进的刘宏教授,面向航天和国防重大需求,作为项目总师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空间机械手,填补了我国在空间机械手技术领域的研究空白。
我省也有很多这样的科研团队,如“机器人团队”、“大豆蛋白研究团队”以及“红松工程技术研究团队”等。这些团队不但支撑了学科建设,还培养了很多人才。我省很多知名专家,都是在这样的团队方式的科研攻关中,由“凤雏”变成了“凤凰”。同时,也因为有这样团结高效的团队,吸引了很多真心做科研的人来到黑龙江。
对于如何留住人才,我省很多高校负责人才工作的人员认为,人才的生活条件很重要,除了薪酬,还包括住房、子女上学、医疗、配偶工作安排。要想让人才留在我省,一方面要尽量的让他们的生活无忧,让科研工作者有尊严地做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就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
不过有专家表示,提高待遇留住人才看上去十分合理,但却有一个“死穴”——以当前我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管怎么样提高待遇薪酬,也无法与东南发达省市相比。因此,哈工大教授姚英学对记者说,“我省经济水平难以和南方发达城市相比,能够拿出来服务人才的资金有限,那么就要学会花钱。把钱集中花在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身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为留住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我省近年开展许多活动。启动了省级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省级梯队368个,覆盖到省直18个厅局、5个科研院所、17所高校和13个市(地),梯队人员14997人;每两年评审一次“省长特别奖”,对已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自1993年设立该奖项以来,已奖励近千名有功人员;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经济建设,三年来组织高层次专家500余人开展“专家智力行”活动,举办200余场科技专项讲座,科技咨询3000余人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万余人次,开展医疗义诊2000多人次,达成意向性合作项目400余个;积极搭建博士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共设立博士后站191个,基本涵盖了全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此外,我们还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组织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工程,截至目前,我省入选“千人计划”41人,入选“万人计划”23人。
链接
全球人才“争夺战”四大趋势
其实不仅我省面临着人才输出大于输入的问题,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有专家表示,现在的全球人才“争夺战”有四大趋势:
第一大趋势,全球人才竞争日趋“两极分化”的局面,最急缺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才却大量流向发达国家,只有少数新兴国家出现“人才回流”的趋势。
第二大趋势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发达国家以及面临产业升级的新兴国家,因为经济更需要人才来驱动,往往更重视吸引人才。
第三大趋势是移民制度已经成为人才战争的武器。
第四大趋势是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人才竞争的有效手段。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