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除夕”

09.02.2016  09:27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劳动者的“除夕

  新华社记者 

  猴年春节,在万家团圆之际,来自江西、黑龙江、山东、福建等地的新华社记者,深入农村厂矿、走进医院社区,记录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见证群众的幸福生活。

   除夕日:劳动者“忙碌在”岗位上

  7日是除夕。江西南昌铁路局赣州工务段西江路桥工区工长陈迪强起了个大早。工区的人都回家了,就剩老陈一个人值班。不过老陈还是很开心,因为他的妻子唐菊芳和女儿陈璐马上就要来陪他过年了。

  “工区年轻人多,离家又远,还有陕西的,不忍心让他们在这小站孤独、寂寞,就让他们回家过年。我在这里应急值守,也放心一点。”陈迪强擦擦手,憨厚地笑着对记者说,“今年大年初三是我和我爱人29年的结婚纪念日。”说到这,陈迪强有点害羞又有点无奈,他已经6年没回家过年了。

  同是除夕夜,远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公安消防支队南岗大队南直中队指导员于海波,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来“香坊成高子镇附近有火情,消防车已出动”等类似消息。

  为了保障当地消防安全,哈尔滨公安消防部门要求从除夕当天早晨八点到正月初二早晨八点,所有一线战斗部队进入二级战备,兵不卸甲,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每个消防中队还要抽调一台消防车上路巡逻。

  在山东,记者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室里看到的却是繁忙的景象,感受不到一点儿年味。

  大年初一零点多,记者刚一走进这个急诊室,孩子的哭闹声马上盖住了外面的鞭炮声,候诊区里还有七八个人在等候。这里没有灯笼和对联,只有忙忙碌碌的身影。

  值班的内科医生王涛说,从除夕下午5点到晚上12点,已经看了40个病号,有发热、肚子疼、肺部感染的等等,就一个字:“”……

   家庭难团圆 责任不缺失

  新春佳节,万家团聚。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国现代化沙漠油田——塔里木油田塔中作业区内一切如常。为了保证春节期间油气安全生产,工人们依然在孤寂的沙漠中坚守。

  “宝贝在家乖不乖呀?妈妈祝你新年快乐,在家不能老哭鼻子哦……”28岁的刘桂英在油田是位资料员,在家中是位6岁孩子的母亲。除夕夜,她寻找空隙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匆匆说上几句就把“机会”让给别的同事了。沙漠当中基站少,信号弱,一次只能允许20个人同时打电话,上网速度非常慢,与家人视频聊天更是奢望,大家只能错开打电话。

  到塔中油田工作3年来,这是刘桂英第二次在沙漠中过年。她所属的塔中油气开发部塔中作业区40班组,今年春节期间共有17人留守,大家都没有家属陪伴。“油田不能因为过节而耽误生产,所以总要有人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刘桂英跟记者说。

  除夕之夜,在合家团圆的时刻,记者在沈阳街头遇到了60岁的环卫工孙德昌。他告诉记者,除夕夜他一家十余口人在一起过大年。“我和老伴儿忙活着包饺子,做年夜饭,和家人一起看春晚。零点敲钟后,我就带着10岁的小外孙出去放鞭炮,回来后大家差不多都睡觉了,我也就要上班了。

   年夜饭,为节日增添色彩

  李超和孙丽都是深圳湾口岸边检民警,他们在岗位上相识,2010年结婚。“从结婚以来,我们的除夕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没有在一起吃过一顿年夜饭。”李超说。

  虽然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但两人一直都是错开班次上班。除夕夜,两人的年夜饭又得分开吃;孙丽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李超则在食堂“享受”广东传统年夜菜“盆菜”。

  而任职于武汉铁路局武汉动车段职工谢洪亮和杜鹏鹏夫妻俩,虽然同在一个乘务队,由于班次的不同,常常几天也见不上一面。在除夕万家团圆之时,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3时2分,谢洪亮回乘务队交接前,特意先去食堂给妻子打了份宵夜。可此时正是随车机械师回乘的高峰期,杜鹏鹏忙得不可开交。谢洪亮叹了口气,只能悄悄将宵夜放在妻子的手提袋里,回到休息室休息。

  在山东青岛环卫公寓的大院里,记者遇到了环卫工人杜里民和胡金庭。

  两位师傅笑着告诉记者,年夜饭是公司把猪肉白菜的饺子馅和饺子皮都准备好了,大家下班后在公寓和公司领导及管理员一起包、一起煮、一起吃,放鞭炮放花,过了一个大团圆的除夕。

  在合家团圆的时刻,劳动者依然坚守在岗位,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度过了这个辞旧迎新的除夕夜。(记者程迪、齐鸿鑫、邵琨、符晓波、谭辉、邹明仲、王琪、王贤、徐冰、张旭东、毛思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