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培养了我”——访北京建工集团副总经理丁传波校友

11.05.2015  20:38

      哈工大报讯(商艳凯/文)2014年9月16日,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工集团)副总经理丁传波校友受聘我校兼职教授仪式在校举行。丁传波从副校长安实手中接过了聘书。此前一天,双方还举行了校企合作交流座谈会,并在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
      时隔一个多月,在北京建工大厦的会客室里,我见到了丁传波。说起受聘兼职教授的感想,他仍然难掩内心的激动:“接过证书,我感到既光荣又责任重大。一直以来,我都很向往在大学教书,感谢母校让我有机会可以将自己在建筑领域多年积累的实践成果传授给有志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学子,让他们更好地把握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实践活动,激励他们在建筑行业取得更大的成绩。”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兼职教授呢?丁传波有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像师长一样,将好的师德、师风传递给学子。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时刻保持哈工大人的优良学风和品质,不断地改造和提高自己,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他还表示,今后将更多地推进校企合作,让母校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并积极促成校企双方在教材编写、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翻看丁传波的履历,1979年到1987年,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他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哈工大校园度过的。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师从我国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关柯教授,是最早一批被授予该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谈到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和影响,他说:“母校培养了我,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在他看来,在哈工大学习期间,有几点让自己终身受益:“一是哈工大优良的学风培养了我严谨扎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二是哈工大良好的师风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那就是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丁传波坦言,当年自己是在父辈的影响和建议下,才报考了工民建专业,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直到进入大学,他才了解到这一专业学习起来并不容易,要求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知识量很大,要学的东西太多。本科时,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天天都在做作业中度过。因此,他也曾怀疑甚至动摇过自己的选择。“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专业的这些特征,培养了自己坚强的性格、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事实证明,工民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站稳脚跟。”说到这儿,他充满了自豪感。
      在他看来,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这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超乎人们的想象。用他的话说,“进入大学,就像进入知识的海洋一样。”他回忆说,自己曾经连续12个小时坐在大教室学习几乎没动过地方。大学期间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校门,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寝室10点熄灯,同学间互相较劲,比谁最后一个回来。当时的学习氛围之浓,可见一斑。正是在这种“比赶超”的学习风气下,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当年一位教高等数学的老先生,个头不高,却将高等数学讲到了极致。“由于他能把知识讲透、讲活,学生都爱听他的课,可见在备课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哈工大人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优良的师德师风。”在这位老先生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丁传波也是如此,他将几千道题的练习册从头做到尾,对数学定义烂熟于心,两次考试竟然都得了满分。
      1987年,研究生毕业的丁传波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建设部工作,这个“铁饭碗”一端就是15年。在建设部工作期间,他主管过建筑类高等教育学科指导委员会、我国建筑业对外工程承包、全国建筑劳务管理和建筑安全生产等工作,积极推动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施工生产的安全教育培训。2002年,他被派到北京建工集团挂职锻炼,由于表现突出,几年后,他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建工集团副总经理。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安全专家、北京市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等。
      2008年,在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九天,丁传波作为北京市政府派出的首批援建人员赶往绵阳地震灾区。一天后,由北京市援建的四川地震灾区首批过渡安置房在绵阳安县花荄镇雍峙村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四川地震灾区首个开工的过渡安置房项目。
      他作为总指挥带领建工集团一万余人在灾区呆了两个半月,如期完成了万套临时安置房的任务。他还参加了北京对口支援什邡的灾后重建工作,一干就是3年半。同年7月,丁传波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抗震救灾优秀总工程师”称号。
      采访最后,丁传波对学子提出了希望,同时也对母校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学子,他希望大家热爱自己的学科专业,建筑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和空间广阔,大有作为,前提是要把基础知识学好,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编辑:张东杰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