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用工业化理念 建强“第一车间”

26.12.2016  15:05
  本网讯(陈树槐) 今年,北林区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以提高种植业效益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为重点,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和品种,重点发展增效明显的特色经济和“朝阳”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多元化、良性化、效益化的发展态势。

  种植业结构调整,调什么,怎么调是北林区上下自年初以来最为关注的事情,立足“农头”做大、做精,提升基地供给水平。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核心,用工业化的理念,建强“第一车间”,明确了扩水稻、压玉米、稳大豆、增瓜菜的主攻方向。

  为增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北林区通过电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广范宣传,农业部门还将国家政策调整,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和玉米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及进口玉米到港价格等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宣传到农户中,与农民交流、互动,算账对比,分析效益,让农民看到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益。

  走市场带动之路,实现种与销的良性互动。太平川镇团结村是北林区经济作物远近闻名种植村。在这个村农民宋洪斌家门前,农民们正在整理着一捆捆的竹竿,近几年种植黄豆角让他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据宋洪斌介绍,种植黄豆角虽说投入大,但是销售容易,效益也更好,相比种植玉米,这笔账还是有算头的。

  北林区以强化服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支持农民主动作为。对缺资金的农户,主动联系金融部门,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现已发放结构调整专项助农贷款近2亿元。对缺少技术的农户,以“科普之冬”等活动为载体,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1200余人。农技人员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保证在生产周期提供24小时全程技术支持,为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保证在转结构种植后少走弯路。

  北林区通过采取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企业化运作,建立灵活高效的园区建设机制。同时还建立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机制,形成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及市场等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打造园区品牌,共创园区发展模式。

  “大成福”是永安满族镇永兴村由村党总支书贾洪涛一手创立的。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成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成福烟叶生产合作社、永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四个合作组织,成了“粘合剂”,把小村688农户抱成一个团,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就是“二传手”,把小村的农特产品送向全国,目前已经在福州和厦门成立2个分公司,销售范围从本村农特产品扩大到青冈玉米油、海伦龙王豆粉等全市农特产品和知名品牌,今年公司销售额可达1亿元。四个合作社加一个公司,“大成福”“治下”的农田种啥不再伤脑筋,成长为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农业典型。

  北林区还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整合和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撬动金融信贷向园区倾斜,鼓励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形成“财政撬动、科技引领、金融支持、群众参与”多元化投入园区建设。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抓好园区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绿化、村镇和信息网络等项目建设,实现园区沟、渠、田、林、路、庄、网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鼓励支持园区经营主体购置农业机械,提高园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二三产牵手一产,向农寻求合作,建设稳定的“第一车间”,已是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北林区把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加物质产出和农民收入上,使园区成为农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刘峰记者 许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