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占堆:翻山采药曾“落单”
从医57年见证藏医药发展;称给患者做透视曾找电影队发电,西藏老医生骑马巡诊
国医大师占堆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接受采访时表示,西藏基层的医疗条件比较差,越往基层,越缺少人才。
当年近70岁的占堆出现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院子中时,路人总是托起右手同他打招呼。在西藏,这是一种表达敬重的方式。
占堆是西藏藏医学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2014年11月,他成为第二位获得“国医大师”称号的藏医药专家。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也是占堆从医的第57个年头,他见证了藏医药事业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当年骑马四处巡诊,夏季亲自上山采药,到如今藏医体系建立起来,制药厂得到迅速发展。
医生夏天上山采药
“门孜康”是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前身,也是占堆与藏医结缘的地方。
在藏语中,门孜康意为“医学历算院”。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创建“门孜康”。当时的门孜康建立了较为严格的教学制度,学员由各地寺庙选送,最多时一度达到150人。
8岁时,占堆就随着作为僧人的叔父在寺庙学习藏医基础知识。1958年,叔父回到“门孜康”当代课老师,12岁的占堆搭上“尾班车”进入“门孜康”接受系统的藏医教育。占堆是“门孜康”年龄最小的学员,在这里首次接触到正规的藏医教育。
当时,“门孜康”招收的学生不多,生源主要是农牧民子弟。毕业后,除留下个别成绩好的学员外,其余学员均回到原籍。学习内容主要是四部医典、天文历算等。占堆还记得毕业那天,他站在全院师生面前,把四部医典从头背到尾。背诵持续一个上午,之后就算是初步毕业了。
这种依靠藏医院培养医生的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改变。1989年9月,西藏大学藏医学院成立,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药王山藏医学院,2001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藏医学院。目前,在校生逾两千余人。
除了医学教育的改变,占堆也见证了藏医药的发展。占堆开始工作时,西藏还没有成规模的制药厂。当时,藏医院只有一个制剂室,相当于一个“小药厂”,承担着门诊、住院、巡回医疗所需的300多种药品研制工作。
上世纪60年代,藏药还需医生亲自采集和研制。一到夏天,医生们带上粮食结伴上山采药,一去就是20天。占堆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上山采药行动。那次采药的固定路线从拉萨北边的夺底乡开始,随后雇牦牛背着行李翻山到达孜县。其间,医生们在山上搭帐篷,有时还会遇到冰雹和雷雨天气。占堆在一次采龙胆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冰雹天气,他和另一位医生缺乏经验,速度也慢,在撤退过程中“落单”了,成了最后才到达帐篷的人。
如今,藏药生产已经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藏医院还保留着制剂室,但几乎不再组织医生上山采药了。
有手术室无人会做手术
1975年,占堆被派到距离拉萨65公里的林周县人民医院工作。那里平均海拔4200米,比拉萨的海拔还要高几百米。
“所有的房子都是铁皮房子”,占堆对林周县的第一印象是,整个县城就像一个运输站。林周县人民医院也在铁皮房子之中,一共10间房,医护人员11人。医院只有综合内科和综合外科,没有住院的地方。医院虽然有两间手术室,但外科医生紧缺,没人可以做手术。
占堆回忆,一次有位农民耕地时被牛顶伤腹部,由于没有外科医生,无法对病人做手术。当时,恰好拉萨市委一位领导在林周调研,病人才及时地转移到拉萨市人民医院。
占堆到达林周县后不久,中央派8省市医疗队进藏。湖南邵阳地区内科和外科、妇产科、检验、五官科8位医生来到林周县,重病患者基本上不需要再送去拉萨治疗。占堆回忆,第一批医疗队都是专家教授级别的医生,在西藏一待就是3年,这为西藏的医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一些藏医医生还到湖南邵阳交流学习。
虽然医生紧缺的问题解决了,但硬件设施依旧落后。占堆说,那时林周县白天没电,只能晚上用发电机发电。病人需要做透视时,医院就把有发电机的电影队找来发电。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一些农村牧区的重病患者难以来到医院看病,就让周围的人骑着马带上病人的尿液来医院诊治。尿液放在牛角里,牛角上方用羊皮盖住,再用绳子挂在马背上。医生用准备好的白色器皿盛放尿液,再用细木棍搅动,看尿液的颜色和泡沫以及沉淀物。询问病人的症状后,医生就开药给病人带回去。
也有一些藏医医生骑马巡诊。占堆回忆,当年林周县有个藏医老医生一周在医院只待一两天,其他时间都在骑马巡诊。
基层缺乏藏医医生
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将“门孜康”改名为藏医院,并与“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合并成为拉萨市军管会第二门诊部。
当时,拉萨藏医院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还没有开展分科医疗业务,每天看病患者不到100人次。1965年,西藏藏医院在拉萨修建的第一条马路旁边建成,医院有了规范的病房。
占堆回忆,“文革”之后,藏医药事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政府为扶持藏医药事业,拨出50万元兴建了第一所藏医门诊大楼,建筑面积达2871平方米。1980年9月1日,拉萨藏医院正式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近10年来,国家对西藏自治区和6个地区藏医院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仅自治区藏医院投资就高达2亿元;同时,新建了21个县级藏医院,2014年和2015年共安排5700万元对9个县级藏医院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
在医疗规范化管理方面,藏医院开始分科诊治。目前,藏医院已设立内科、外科、五官科、妇儿科等。占堆认为,藏医在其他省市区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如“七十味珍珠丸”等药物已经成为较为知名的藏药,一些药企也经常在内地展开宣传活动。
占堆认为,西藏基层的医疗条件比较差,越往基层,越缺少人才。一些西藏藏医学院培养的学生到了基层后改为行政工作,比如当上乡长,或者在医院从事管理工作。“医改的第一句话,就是强基层。”占堆对于基层人才紧缺一事呼吁多年。他希望年轻一代的藏医医生要多到基层去锻炼,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需要临床经验。
-相关新闻
大型纪录片《西藏》登陆北京卫视
新京报讯本月5日到10日,北京卫视和西藏卫视同步播出大型纪录片《西藏》,以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这部纪录片分为“神圣疆土”、“盛世新生”、“活佛转世”三大主题,共六集,系统阐述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以及“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这三个广受关注又屡遭误解的主题。
纪录片制作方在西藏进行了近50天的外景拍摄,实地拍摄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处和罗布林卡内十四世达赖的会客室等重要地点,并采访了多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观众将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许多难得公开的珍贵文献,比如国民政府正式册封十四世达赖的手令,毛泽东、周恩来与十四世达赖之间的多次通信,十四世达赖写给毛泽东的赞美诗,美国中央情报局暗中策反、支持十四世达赖叛逃的绝密文件和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编辑:刘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