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12.01.2016  14:44
    冬日的蓝天下,座座风力发电机旋转着洁白的叶片,绵绵林海一直延伸到远方。很难相信,这里就是从前那个黄沙漫漫的京津冀风沙来源地——内蒙古多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多伦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经过不懈努力,多伦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1%;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昔日的京津冀“风沙源”,已变成京津冀“后花园”。     多伦从“风沙源”到“后花园”的惊人巨变,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新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却是首创。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正面临着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干旱缺水普遍、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八大生态危机。     生态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据统计,到2012年末,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总面积已占国土面积60%以上;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从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成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宏伟蓝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从此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     新举措——     绿色发展拉开大幕     新理念迅速转化为新举措。     2015年4月1日,西起大兴安岭,东到长白山脉,北至小兴安岭,绵延数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来“丁丁”不绝的伐木声同步戛然而止。这一天,长白山森工集团公司,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岭南8个林业局、吉林省4个森林经营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天保区外大兴安岭山脉范围内的100个国有林场,数以十万计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锯,封存斧头,走出深林。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大行动。     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林业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宣告全面停止,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新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拉开了新的大幕。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为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坚持公益性改革的方向,坚持“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坚守“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两条红线。通过改革,林场和林区可望增加森林面积1亿亩以上,增加森林蓄积量10亿立方米以上,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分三步实施:2015年全面停止内蒙古、吉林等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2016年全面停止非“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7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还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强了林地、湿地和大象等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列入需要重点扶持的基础领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要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支持森林城市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林业生态建设扶持力度显著加大。“十二五”中央林业投入4948亿元,是“十一五”的1.7倍。国家相继出台了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补贴政策,提高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级公益林、造林投资等补助标准,新增退化防护林改造投资,林业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深入实施,中央投入151亿元,完成改造114万户,惠及300多万人。国有林区林场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投资计划。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全面推广,林业贴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推出了长周期、低利率开发性优惠贷款,林业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快进入林业。中央调整了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减轻了林业生产经营者负担,提高了征占用林地成本。     新成就——     生态建设富国惠民     “第五次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监测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以前每年减少沙化面积1717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后,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减少速度明显在增加。”近日,在发布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时,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如是说。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中国一跃而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后,共安排1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三北”工程开展了6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和退化林分改造,完成造林4974万亩。长江、珠江、沿海防护林工程及太行山绿化工程完成造林3048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石漠化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分别完成林业任务2113万亩、3200万亩。新增74个国家森林城市,201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08平方米。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出台,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990万亩。     “按中央的部署,我们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张建龙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几年,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面积增加到17.32亿亩。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12处,新建国家湿地公园561处,恢复退化湿地240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8%。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试点已启动,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土地沙化呈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新建林业自然保护区154处,总数达2189处,有效保护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可喜的是,过去几年,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快,林业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400亿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60%和50%。我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这是前不久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相信,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梦一定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