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八谈以改革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8.10.2015  10:3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快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坚持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动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推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鼓励“老乡”发展商品生产瞄准市场,引导“老乡”发现市场利用市场,让好产品变为好商品,是改革创新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大自然对寒地黑土予以慷慨馈赠,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世界上珍贵的黑土平原。寒冷气候条件下,大量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黑土地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谷物仓库”之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可达到中原黄土、南方红土的3倍和5倍,是我国土壤肥力最好、最适宜农耕的土地,是一年一季作物生长的最佳之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人细腻展示了五常大米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用“中国最好的大米”来定义五常大米。事实上,黑龙江农业的自然禀赋不仅仅体现在稻米上,很多农产品都不仅口感好、有营养,而且绿色、安全。按照市场规律,这样品质好的商品,价格自然应该高。

  然而,多年来我省农产品市场发育水平低,缺乏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销售渠道不畅,优质的农产品却卖不上优价,甚至“人参卖了个胡萝卜的价”,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多年前,南方企业用不到几分钱的东北大米加工成雪米饼,然后一块钱卖回黑龙江;多年之后,这样的“桥段”仍然重演,譬如,省外企业把黑龙江的菜包装之后出口,价格翻番。人家“善假于物”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这些现象暴露出我省农业产业链短的弊端,也凸现农产品销售环节的短板。

  农民的种植业收入取决于产量和价格,价格是农民收入关键所在。我省曾经开创性地在克山、讷河等地推进马铃薯销售市场建设,建成一批大型标准化储藏窖,通过储藏实现错峰销售,商品薯开通了马铃薯专列,加工薯引进了龙头企业,较好解决了销售难问题。这些成功的实例启示我们,既要重视田间地头,更要重视市场端头,变“等着收购”为联合起来、组织起来,主动推销,卖出好价格。既要积极向国家呼吁争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要立足自身搞好市场建设,建设便捷、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掌握更多话语权和定价权,并引导农民灵活销售,躲开市场低迷期。

  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能够切实解决田间地头与市场端头直接对接问题,使我省优质农产品占领中高端消费市场。目前一些企业正在着力打造具有我省明显地理标志的多功能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促进线上与线下、平台与品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发展“互联网+”有个培育过程,起步阶段既要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搭建公平正义的信誉平台,还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更多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导致农民“卖难”和居民“买贵”并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努力培育和打造龙江高品质农产品品牌。要以品牌为载体,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有效形成收入增长空间。利用“龙江丝路带”建设机遇,打开对俄市场,实现黑龙江省构建远东“菜篮子”和东北亚“米袋子”的强农战略突破,加快龙江绿色食品走出去步伐。

  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社会,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农业的发展,需要点滴的功夫,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农业特点和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帮助农民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种得好”,不负四时酝酿、自然馈赠,让汗水和智慧成就盘中之餐;“卖得好”,不负农事辛劳、稼穑艰难,让劳动者深耕未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