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发明“体热充电宝”被疑违背科学常识

08.08.2014  12:26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如果您对科学有点兴趣,那可能听说过,利用人体的体温和外界的温差,是可以产生电能的。但如果告诉你,有一种充电宝,握在手里、不用插电,就可以给手机充电,你可能就会觉得有些惊讶了。

  其实先不必诧异,这种利用体温和外界的温差产生电能的例子在生活中还真有,比如前不久,美国新泽西州电信电话公司就设计建造了一座新颖的办公大楼,利用装在楼内的能量收集置换装置,将在大楼工作的3000多名员工所散发的热量收集起来并置换为电能,用于照明、电脑办公,甚至调节室内温度,使之保持在18—29摄氏度之间。

  而日前,有媒体报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是发明了一款“体热充电宝”,报道还言之凿凿的说,“他的充电宝样品热能和电能的转化率达到17%,握在手里两个小时,就可以给一款苹果手机充满电。”报道一出,很多人为这名学生点赞,但也有很多人站出来,表示这是伪科学的报道,违背了科学常识

  事件的主角林刚今年大一,就读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关此事的报道,大多来源于《南京日报》8月5号的见报文章。报道说,在“启迪之星2014创业营南京站”创业项目路演活动现场,林刚的创业项目引起多家风投的浓厚兴趣。他的“体热充电宝”样品实验室数据显示,“样品热能和电能的转化率能达到17%,握在手里两个小时蓄满的电就可以给苹果手机充满。”

  这一报道经过媒体、微博广泛转发,引发强烈质疑。比如,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就在微博表示,早就有体温充电的技术,重点在于“握两个小时就能充满iphone”是不可能的。

  项立刚:我们的基本常识越来越没了。就这么报道出来,我相信记者肯定是没有落实,具体实验都没看到,就听他这么一说。而且我觉得这个孩子恐怕表述上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昨天,记者与林刚取得联系时,他已经注意到了相关质疑。他表示,当时接受采访时正急着去参加路演,只和记者聊了短短几分钟,很多细节的确夸大了事实。

  林刚:说那个17%的转化效率吧,我说的是太阳能和温差结合在一起,差不多能达到17%这样的效率。估计就是把太阳能这一块他们给忽略了。人体的转化,我现在最新的实验数据,能达到10%,但是如果是平常的话,也就是6、7%这样子。就我昨晚测量的实验数据,1400毫安的电池3小时24分钟勉强充满,用我的充电宝,就是单纯的手握着,不包括太阳能。

  还有报道引述《南京日报》报道称,林刚的充电宝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但记者查阅《南京日报》,并未发现相关信息。

  林刚:有些媒体它说的有点儿太厉害了。7月份我才递了材料,受理还没受理都还不好说。

  林刚回忆,之所以想到这个点子,是因为得知“挑战杯”比赛后,看到“加拿大有个女孩做了一个手电筒,握在手里不用电池就可以照明,非常有创意”,就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随后,买了充电宝发现不太好用后,就想到“做个不用插电、握在手里就可以充电的充电宝。”由此,去年底,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查论文、买材料、做实验……今年5月,样品诞生。

  林刚还说,现在的确已经有公司找到他,甚至准备投几十万来帮他研发这个产品,但是不太方便透露公司的具体信息。

  不过,即便林刚如此解释,很多科技界人士仍然不买账。

  项立刚:说实话,如果真的是手持三个小时可以做到,我觉得能得诺贝尔奖。

  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主笔瘦驼一直关注此事,他表示,类似这样的温差发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一些工业生产中已经在利用,2013年杭州某大学也曾有学生发表论文,在实验室环境通过90摄氏度热端和30摄氏度冷端制造了一个60度的温差,的确可以在较短时间完成对手机的充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要用在便携式充电器上,如何保证这种温差的持续存在。

  瘦驼:南京这个发明怎么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供这样的一个温差,体温是37度,对吧。然后呢我们就需要一个比37度更低或者是更高的温度。高温呢,我们不大可能了。我们可能能够给它创造一个低温。但是这个低温环境是怎么来创造的,我们在现在作者公开的这个数据当中我是看不到的。

  腾讯微博实名认证为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青创沙龙组织者的张巧忠,也是林刚这一项目的评委之一。他在微博中表示,这个项目的原理,就是“利用人体热能和电源内部产生一个温差,通过半导体发电组件和高性能导热材料来实现供电”。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关的发明专利,林刚正在申请的专利与其基本原理一致,但在材质上有所区别。

  林刚还向记者确认,瘦驼有关“如何保持低温”的质疑,正是其专利的核心。

  记者:你现在的技术就是可以完成这个温差的保持?

  林刚:对,所以对于网上的质疑我就一直没有怎么去管,比较关注的人他会知道的。这个是可行的。

  记者:方便说现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保持吗?

  林刚:这个真的是我们的机密所在。

  记者:比较专业的人士的质疑,就是可能保持10度是比较难完成的事儿。

  林刚:对,因为我只是一个即将升大二的大学生,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可能和他们专业人士相比起来,或许他们是有点不相信吧。

  以专利秘密为由,林刚拒绝了记者前往试用其充电宝的要求,不过他也表示,自己对于外界的批评虚心接受。林刚说,这两天他准备写一篇文章,用数据说明事实的存在。对此,瘦驼的态度是:静观其变。

  瘦驼:个人希望装置的发明者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解答我关于它怎么来产生温差的疑惑、怎么制造低温的疑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肯定是一个,可能有现实意义的装置。否则的话,个人持保留的意见。(记者 庄胜春 实习记者 孔晶晶)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