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炒作升温粮食市场理性面对

08.06.2015  12:37

  6~7月份强降雨、台风、局部干旱等天气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但这与当前全球大气变暖的联系较为紧密,厄尔尼诺或许仅以一个淘气小男孩的身份,在太平洋周遭观光旅游一番,面对其相关题材炒作,我们还需理性对待。

  玉米产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媒体指出近期厄尔尼诺呈显著增强趋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升温幅度创下去年5月以来新高,并预测未来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会比常年同期偏多、华北干旱较重,2015年夏季我国可能出现“南涝北旱”。

  但历史数据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对玉米作物威胁并不大,局部地区甚至出现利好玉米生长情况。在厄尔尼诺年份,美国玉米单产较5年均值降低的情况不多,甚至当年单产多有增幅出现。而在厄尔尼诺次年的美玉米单产也并未相伴出现规律性变化,1997~1998年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次年美国玉米单产反而高于5年均值10.78%,相关性不明显。

  我国在3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严重的1997年,7~8月份东北、华北主产区旱情严重,玉米单产均有大幅下滑,较5年均值分别降低16.52%和14.55%,1998年我国洪灾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东北、华北反而利多玉米生长,尤其是东北玉米单产出现10.26%的增幅。但在除1997年外其他的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国内玉米产量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且厄尔尼诺现象对国内玉米的次年生长没有威胁,相反各数值均表现良好。由此看来,非长期、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很难对玉米单产造成影响。

  今年国内玉米开局良好,中国玉米网5月东北新作播种期调研结果显示,黑龙江大豆改种玉米情况普遍,新季玉米播种面积初步预计增幅6%以上,前期降水对整个东北春播地区墒情改善非常有利,5月初一轮降温延迟播种及出苗的形势,也伴随近期气温的显著回升而得到扭转,玉米作为相对抗旱作物,保苗之战完美落幕奠定了未来增收的基础。

  截至4月底,东北8300多万吨的临储收购总量,也为整体粮源供给提供了保障,国内库存充裕、各市场主体心态依然平稳。6~7月份强降雨、台风、局部干旱等天气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但这与当前全球大气变暖的联系较为紧密,厄尔尼诺或许仅以一个淘气小男孩的身份,在太平洋周遭观光旅游一番,面对其相关题材炒作,我们还需理性对待。

  稻米价格难以出现大幅波动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该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中部的赤道海域海洋表层水温会高于正常年份,升高的水温与大气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推高全球气温,从而产生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一般会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出现干旱,南美西岸则可能出现过量降雨,进而对全球农产品产量带来不利影响。从发生的频率来看,厄尔尼诺3~5年会发生一次,一般每次持续12个月左右。而厄尔尼诺通常都会横跨两个年度,如上一次厄尔尼诺出现在2009~2010年。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据模型都反映出当前具备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条件,显示出一个弱到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考虑到海温异常的现象在未来的几个月将继续增加,未来该现象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厄尔尼诺现象过去曾一度将粮食价格推升至高位,如2007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大旱令全球粮食价格飙升,甚至在遥远的埃及、喀麦隆和海地引起了骚乱。最近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2009年,致使全球第二大水稻主产国印度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旱情,同年该国水稻产量减少1000万吨,并将全球糖价推升至30年以来的高位。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可能会令大宗商品市场供应过剩格局得到缓解,部分品种期现货价格有望在未来实现底部抬升。

  但厄尔尼诺对国内稻米市场影响相对有限,我国在经历水稻产量持续增长后,国储稻谷库存处于高位,目前全国可动用的托市(临储)陈稻库存合计超6150万吨,其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共2525万吨,粳稻约3630万吨。

  与此同时,即使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南方中晚籼稻产量出现下降,但因东北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同比略增,二者相抵后,2015/2016年度我国稻谷产量仍有望达到或接近去年水平,也令我国稻米价格难以出现明显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