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能人驻村”给力“三农”

06.11.2014  10:31

  一段日子以来,宝清县小城子镇梨南村的老少乡亲喜上眉梢,因为县委办下派的“第一书记”沙闯到任以来,跑前跑后帮忙协调了775万余元项目资金,为村里改造了42栋泥草房,安装了7200延长米的水泥栅栏、35盏太阳能路灯,修了11000延长米的硬质边沟,栽种了20000余株绿化花草,还为200户村民统一更换了铁大门。

  不同的村屯,同样的喜悦。

  宝清县政府办下派的“第一书记”刘敏为平安村里争取项目资金466.2万元,购置了4套大型喷灌设备,打了12眼机井,使村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县教育局的韩宏利到红新村任“第一书记”后,经过认真调研思考,为村子确立了打造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特色经济增长区,特色果品种植聚集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的长期发展规划;

  县卫生局下派的“第一书记”张清峰带领医疗队为朝阳村100多名妇女和80多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

  县农业局下派的“第一书记”宁晓海回到家乡任职的第一周,就改建了村里的自来水房,让村民喝上了放心的洁净水。

  生活环境有改善,村民受益笑开颜。同宝清县广大农民一样,幸福走进心田的在我市还有许许多多的村落。

  而这一切,正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能人驻村”战略所带来的新气象。

  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近群众。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市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选派“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到村任职,作为抓好抓实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的切入点,快速实施,全力推进。

  多渠道选贤任能,群众信得过。

  在选派过程中,市委坚持“少而精、用到位、见效果”的原则,从大学生村官、机关干部、退休领导干部、本地成长企业家队伍中,选派一批优秀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查问题、找原因、定措施、抓整改、促发展。

  经过广泛发动和严格审核,全市共选派“第一书记”88人、“名誉村主任”17人,其中本地成长企业家19人、退休领导干部14人、县(区)直部门“一把手”55人及其它领域代表17人,选派范围已拓展到105个行政村,覆盖了全市四分之一的行政村。

  集贤县坚持“有利于干部开展工作、有利于部门发挥作用、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结合村情实际和部门职能选派“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选派范围已从16个软弱涣散村拓展到美丽乡村14个、示范村8个、干部土生土长村18个,对基础条件较为落后的村,重点从财政、交通等部门选派;对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村,从农业、扶贫等部门选派;对矛盾纠纷较为突出的村,从信访、司法等部门选派;对党务工作较为薄弱的村,从组织、宣传等部门选派,使“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多角度融合,“能人”下得去。

  为把选派“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到村任职工作落到实处,让干部沉下身子融入一线,市委选择选派工作有代表性的宝清县召开了全市选派“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现场会,现场选派38名“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组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队”,进驻农村一线开展工作。

  在到村任职对接上,坚持打情字牌、走亲民路,“第一书记”重点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政策法规的县(区)直部门“一把手”;“名誉村主任”重点选派有意愿反哺家乡、回报桑梓的优秀本土企业家,尽可能安排到干部原工作地、出生地、成长地工作,调动起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目前,全市共有18名“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选派到干部土生土长村,有19名“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选派到干部工作过的行政村。

  饶河县采取选派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心贴心”工作模式,从乡镇领导干部、本地民营企业家中选派11名“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到村任职,帮助村干部研究制定派驻村发展规划11个,作出任期承诺事项62件,涉及到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群众生活方方面面,有力地促进了软弱涣散村整改提高、转化升级。

  多维度考评,驻村干得好。

  在选派“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到村任职期间,我市从明确选派干部职责任务和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日报告、周例会、旬督办、月交流”为一体的选派干部管理制度,规定“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每周工作不少于14个小时,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7天。

  县(区)组织部门、乡镇党委对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业绩突出、考核合格的干部,在公务员年度考核中,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对工作开展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或另行选派。

  宝清县在“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进村任职伊始,第一时间定制安装了任期帮建事项公开承诺栏,将“第一书记”、“名誉村主任”姓名、职务、承诺事项进行公开,置于每个行政村醒目位置,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助力发展,给力“三农”。

  如今,有问题找“名誉村主任”,想发展找“第一书记”,已成为了我市许多“软弱涣散村”和“发展潜力村”党员群众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下派“村官”共走访群众1900多户,撰写民情日记1000余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600余件,协调、投入帮建资金2436.78万元进行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和建设家园等。其中,新修和翻建道路30.65公里,改造泥草房泥草房302栋,改造维修村级活动室5个,建设休闲广场5个1103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48盏、不锈钢大门200扇、栅栏19845延长米,修硬质边沟21400延长米,铺设村内排水涵管1418节。

  这些下派“村官”的所作所为,不仅受到了驻村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交口称赞,而且也赋予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盎然生机与崭新活力,“能人驻村”战略,在我市已经收到了“党建工作上档次、经济发展上台阶、服务群众上水平”的多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