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 开创新纪元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综述

02.05.2017  12:11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不仅开创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也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成功范例和良好榜样。

  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中,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王爷庙(当年底改名为乌兰浩特,蒙语意为红色之城,为今天兴安盟行署所在地)诞生。

  坚定生动地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

  “从1947年10月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毛都开始的牧区民主改革,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再从改革开放后牧区实行的‘草畜双保’责任制,到本世纪初开始的大踏步跨越式发展;以及今天为了新一轮大发展,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无不体现着自治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且生动的实践。”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君认为,内蒙古70年发展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这项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截至今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80件,批准设区的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32件,批准三个自治旗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单选条例36件。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告诉记者,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通过立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各项自治权落到实处。这些法规条例涉及自治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有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巨大进步。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立法、行政等机关中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事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内蒙古500多名自治区级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四成以上;全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总数达到6万多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三成以上,都大大超过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22%的比例。在干部配备上,内蒙古坚持在旗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中,两个“一把手”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分别担任,盟市和旗县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50%和48.5%。

  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

  六大优势产业、守护美丽家园

  2016年底,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分别列全国第十六位、第六位,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同70年前比,全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42倍。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内蒙古依旧保持着7.3%左右的增长速度。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从2002年至2009年曾经连续8年GDP增速在全国名列各省区市第一,开始了令海内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被理论界称为“内蒙古现象”。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蔡常青介绍说,全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引领和支撑。这些年来,内蒙古依托自身能源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以上。根据新形势,眼下全区正朝着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工业新体系的方向阔步推进。

  内蒙古经济发展对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去年底,全区乳制品、羊肉、羊绒等农畜产品产量已稳居全国首位。粮食产量达556亿斤,成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生产的有机农作物产量占全国1/3。现阶段,内蒙古的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

  经济飞速发展,但内蒙古上下始终牢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全面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投入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300亿元,使草原补奖区的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对破坏生态环境事件“零容忍”。在内蒙古最大的牧区锡林郭勒盟作出重大改革,创造性地成立了生态保护委员会。作为一级政府部门,坚决叫停、关停与生态政策相违背的工业项目。“过去,大项目审批通过率是100%,现在所有项目必须与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相符合,必须坚守生态红线。”锡林郭勒盟生态保护委员会主任青格勒说。

  经过多年努力,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呈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态势,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双减少”。

  民生改善成为百姓最大福祉

  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

  “现在,大家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买东西村里有超市,看病有卫生室,学习有文化室,跳舞有广场,各方面条件都跟城里差不多。”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苏洒汰村村民李国伟高兴地说。如今,内蒙古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1.39平方米,是1990年的3.5倍;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26.07平方米,是1990年的2.2倍。

  这些年来,内蒙古始终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的原则,加大各项民生工作力度。据介绍,全区财政民生支出常年维持在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六成以上。2016年,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自治区千方百计增加民生领域投入,各级财政民生支出297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8%。

  “现阶段,内蒙古最大的民生是扶贫。”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刘忠诚告诉记者,“十二五”时期,全区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百姓安居和创业就业工程,使178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去年又有2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末的1437元增加到目前的3100元,年均增幅高于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平均水平。

  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斯琴图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暖棚,2012年的一场雪灾让他家损失了20多只母羊。2015年当地政府帮他盖起了106平方米的新住宅,还配套建设了240平方米的牛羊暖棚和200平方米的储草棚等生产设施,“下多大的雪都不用担心了。”

  内蒙古的居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从去年开始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让医务人员主动下村入户为牧民提供医疗服务。“我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给社区医生打个电话,他们就来给我看病、量血压。”82岁的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滨河街道社区居民彭凤兰满意地说。

  奋力开创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找亮点、补缺陷、递“名片”

  牢牢守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去年11月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号召全区上下奋力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把亮点找出来。去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邀请国家有关部委共同主办了“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过去,内蒙古的大数据产业一直在“埋头苦做”,没有总结推广。事实上,内蒙古非常适合发展大数据产业,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低廉的电价,悄无声息地吸引了大批用户。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通过调研发现,内蒙古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力已达90万台,全国第一;立即安排有关部门,把亮点放大,把产业做优做强。

  把缺陷看清楚。今年春节一过完,自治区就把国内外的旅游产业专家邀请到呼伦贝尔,对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却一般,旅游产业收入和旅游资源的拥有量不成正比。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个产业的现状和潜力进行客观分析后认为,发展旅游产业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由此,内蒙古各地积极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

  把“名片”递出去。2月27日,内蒙古与央企在北京“敖包相会”。以往,内蒙古很多产业都是坐在“家里”,等着“客人”上门,以至于许多好项目“待字闺中”。这回内蒙古主动上门,把“名片”递了出去,邀请“客人”到家来。

  内蒙古新一任党委、政府班子,摸索出内蒙古固本强基、长远发展的方向,推出“七网”同建、“七业”同兴的发展战略。“七网”,即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市政、水利、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七业”,即加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长远发力。

  包头至固阳县100多公里的道路上,红旗招展、彩旗飘飘。现场指挥施工的包头市交通集团副书记武强说:“今年底这条高速就能通车,内蒙古47个旗县市区不通高速的短板,先从我们这里补齐。”

编辑:刘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