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村村社合作富村民强集体

01.07.2016  14:59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推进以村为基本单元复合型经营主体建设会议上,庆安县发展乡发源村作了典型发言。近几年,这个村为适应农村规模经营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生产关系进行了探索,村两委班子加大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进村社共建共赢的发展模式,村两委班子“”的功能得以彰显,复合型规模经营聚焦发力,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农民富裕程度迅速提升,去年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到1.98万多元。

  2008年,村民赵宝林牵头组建了春芽水稻种植合作社。当时村两委班子把合作社看作一个群众自发的生产组织,很少介入过问,因此村社搞成了“两层皮”,村对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也是苍白无力。后来村两委班子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的新型经济主体,作为村级班子如果对合作社的组建、规模和经营不管不问,那是一种失职行为。但如何加强村社合作,形成紧密的关系?他们认为必须有村资源入社,这样才能从经济利益上形成紧密合作,做到主动参与经营。为此,他们抓住村机动地承包到期的契机,把机动地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同时他们还整治了水塘、荒山、林地等资源,也入股加入了合作社。这样村委会主任便以村集体资源股东的身份,担任了合作社副理事长,村会计也兼任了合作社财务主管,进入了监事会。

  由于村级组织是以股东的身份加入合作社,村既是组织者、服务者,还是参与者、受益者,可以把村委会的主张、社员的建议更及时地带到合作社的决策层。合作社原来的分红是年终一次,一些社员有意见,两委班子就积极参谋建议,创新了二次分红机制。每年4月底前,社员按照土地面积实行第一次分配,每亩300元,让社员吃上定心丸;秋收卖完粮以后,合作社再进行第二次分配,每亩600元,没有入社的农户“眼热”,入社积极性非常高涨,很快社员发展到190户,入社耕地面积达到1.2万亩。

  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以后,村两委班子发挥“”的功能,加大服务力度,积极为合作社出谋献策,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新入社的土地中有7400亩是旱田,由于旱田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效益低下,村干部积极建议实行旱改水,并帮助合作社申请旱改水资金,很快对600亩土地进行了旱改水,对旱改水的地块,村干部还帮助合作社规范了收益分配方案。规定对实施旱改水的地块,合作社经营3年后,按照水田价格支付流转户承包费,每亩地比旱田价格多增收300元,真正让农户受益。

  实行村社合作以后,合作社资本有了快速发展,水稻产量也大幅提升,为实现粮食种得好也销得好,村两委班子鼓励合作社社长赵宝林投资兴办粮食加工项目,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在村干部强力扶持和协调下,很快建起博林加工龙头企业,加工规模达年产30万吨,成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此后有村干部出面,跑市进省,争取到4000万元的涉农资金,进行土地整治1.1万亩,建催芽车间1处、塑钢大棚80栋,修田间道路16公里,渠系30公里,优化和提升了种植条件,并采取稻鸭、稻蟹、稻鱼、覆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有机水稻。在此基础上,由村班子出面,申请到“博林春芽”有机米品牌,稻米实现了增值,卖到7元钱一市斤,合作社被树立为省级和国家示范社。

  由于加强了村社合作,也盘活了村集体资产、资源,为强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来的村机动地承包给个人,集体收入很低,现在把村里的1200亩机动地加入到合作社股份经营,每亩分红900元,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35万元。另外闲置资产入股也增加了收入。原来村建有一座水利电站,后废弃成为闲置资产,现在村里把废弃电站设施及周边五荒资源打包入股,与合作社共同建设水电站,村集体占17%股份,每年分红68万元。现在开辟山庄旅游项目,建起山庄旅游大院14个,富裕了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