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留意,北京地铁里的“黑包裹族”
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新媒体专电(张佩佩 罗争光)在北京地铁四号线角门西站,每天早高峰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衣饰略显花哨,拖着手推车,车上好几个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包裹,在人群中缓缓移动,望着一班班川流的地铁,犹豫着该不该挤上去……
黑色包裹改变的生活
孙静就是这“黑包裹族”中的一员。这个年仅22岁的“90后”女孩,瘦瘦的,个头不到一米六。在地铁站潮水般的人流中,首先看到的是那个载有好几个大黑包裹的推车,然后才是推车后她瘦小的身影。她还有一个同伴,叫张凤霞,拖着同样的大包裹。
早晨八点半的角门西站,已过了最拥挤的早高峰,孙静她们还是等了好几班地铁才勉强挤上去。这个过程中,因为她们的推车挡住了不少匆匆乘客的路,俩人忍受了不少白眼和抱怨。
也有人好奇地问:“里面装的什么啊?”“都是衣服,批发来的。”孙静笑着回答。
记者陪着她们一路攀谈,才知道俩人住在河北邯郸,专门来北京的服装饰品批发市场进货。为了赶早市,俩人前一天傍晚6点半乘火车,半夜12点多到达北京,下了火车直奔位于北京南城的大红门。
凌晨4点,大红门商贸城三期的早市就开始热闹起来。这是一个大型服饰批发市场,每天营业到上午10点结束,因为“款式多、价格低”,成了北京乃至周边省市的一些店家首选进货之地。
讨价还价声中,孙静和张凤霞已经各挑好了重达几十斤的衣物,用黑色塑料袋分装了好几个包裹,捆在推车上,准备去地铁站。她们的下一站,是北京动物园服饰批发市场,一个历史更悠久、更负盛名的服饰和小商品批发市场。
孙静原是一家服装店的服务员,半年前,自己做了老板。她大约一周来一趟北京,如果进的货比较多,会选择物流托运,大多数时候,她们都把这些大包裹绑在推车上,乘火车返回。她告诉记者,自己生意不大,但每个月也有一万多元的流水。
比孙静大十来岁的张凤霞,是一名小学老师,两个月前和家人在自家小区开了一家服装店,经营女装。她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是非常精明干练的女人,在批发市场内穿梭,她和一些批发商已经非常熟络,讨价还价很在行。
她说,平时上班的时候,丈夫和姐姐会轮流帮着看店,顾客也多是附近的居民,“生意还不错,今年国庆节期间,平均每天能卖1000多元,最多的一天能卖到3000多元。”
下午一点半,姐妹俩办妥了货物,钻进了去往北京西站的公交车。
流动的包裹,漂泊的生活
大红门和北京动物园两个服饰批发市场,在北京几乎家喻户晓,每天客流量数以万计。从这里流出的“黑包裹”,撑起了大批家庭的生计,有人还因此成为百万富翁,但多数“黑包裹”背后,则有不同的辛酸。
42岁的董卫展是河南人,早年来北京谋生,经营服装生意已经十多年。记者问她,是不是每天都要去大红门进货?
“每天来倒好了!”董卫展露出一丝苦笑,“原来生意好的时候,天天都去大红门补货。自从店面迁到长丰园商业中心,生意远不如十年前了。”
记者随她来到位于北京长丰园商业中心二楼的店铺。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店面干净敞亮,主营十字绣。进入10月以来天气转凉,董卫展开始卖起了打底裤。她说,经营这个店面,一个月大概能赚3000多元,勉强维持生活。
黑龙江人张庆的店铺就在董卫展的隔壁,年逾40的他已经来北京10多年了。原本,张庆和妻子一起经营服装店,今年9月,孩子开始上初一,没法继续在北京上学了,妻子便陪着孩子回了老家。他说,老婆在的时候,生意好点,现在越来越不行了。不过,张庆还没有打算结束两地分居生活,“出来十多年了,回去农村也不会种地,好歹这里是现成生意。”
来自四川的玲玲,是董卫展的另一个邻居,两口子都在北京,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压力真的很大”,刚接手女鞋生意的玲玲说,“这里一天也见不着几个人。”她喜欢看恐怖片,只有顾客上门的时候才暂停一下。
城市在转型,“黑包裹”何处去?
这些“黑包裹族”,说起进货的故事总有很多。在中国传媒大学西门外摆地摊的“张姐”,这样的生活已经过了5年。5年里,这个生意补贴了大部分家用,孩子也在这期间出生。只不过,5年过去了,她还在摆地摊。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经济转型加速、网络消费越来越盛行,他们的小生意逐渐面临两个选择:被转移,或者被淘汰。
2013年5月22日,《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协议“支持北京市大型商贸企业到河北省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市场,推进北京市城区内小商品、服装批发市场向周边地区转移”。
2014年6月28日,来自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的3000多家商户签约进驻天津卓尔电商城。2014年8月6日,京津两市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京津冀一体化深入发展。
以后再开店进货,是不是要去河北了?多数“黑包裹族”的回答都是,等着看吧。忙生意之余,他们的注意力大都在照顾老人、抚养孩子上面,只是偶尔会担心:转型升级的城市,还有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完)(编辑: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