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 带农致富还需“强筋壮骨”
今年,由于多种原因,哈尔滨市场出现蔬菜“供过于求”,个体农民种菜赔钱成了普遍现象,而一些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却表示,虽然价格比往年低,但销路不愁。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问题。但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冰城能真正带领农民抱团抗风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数还不多,合作社要想做大做强,切实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农民“抱团”销路不愁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了哈市香坊区幸福镇光明村的连升特色果菜专业合作社,走进该社的一座大棚,农民们正忙着采摘最后一批柿子。一名正在采摘的农民告诉记者:“因为加入合作社,种的品种比较‘特’,今年我们不愁柿子卖不出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成立之初,就与省、市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合作,使很多农业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得到及时推广普及。黑番茄、金美人、绿番茄小天使……20余种新奇特瓜菜已经进入中央红各连锁店、南岗副食、新一百等大型超市。该合作社的负责人郑连升说:“之所以不愁销,是因为我们合作社会经常引进哈市农贸市场不常见的新品种。同时,也会在第一时间将新品种、新技术传授给社员。他们遇到销售难题时,我们也会帮助他们销售。”目前,该合作社共有社员400余人。
“哈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成员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哈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站长王广普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转变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据介绍,哈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而且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诸多发展瓶颈待破解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哈市符合有组织、有场所、有账目、有生产经营活动等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706个,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3286个,占57.6%;以养殖业为主的1608个,占28.2%。虽然数字显示出哈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亟待破解。
据介绍,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注册成立合作社必须有5名以上成员。因此,哈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5名成员居多,占总数的52%;而真正规范且有规模,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仅有100余个。全市大多数合作社只是提供生产环节的单项服务,能提供产、供、销全程服务的不足20%。这也意味着哈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
一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就曾对记者表示:“我们合作社缺少懂得现代营销体系的人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人才短缺制约着哈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一些合作社创办人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对合作社的发展缺少长远规划,加之目前多数合作社经营状况不佳,无力吸引人才,致使合作社在开展服务、开拓市场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影响了合作社的整体功能发挥。
哈尔滨龙遵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为数不多的聘用大学生的合作社之一。合作社负责人说:“很多合作社不愿聘用这些大学生,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学生缺少庄稼地的实战经验,此外,合作社更把聘用人才的工资看成不小的一笔支出费用。但他们没意识到,这些大学生对合作社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具有高素质、新理念,以及扎实的知识,他们可以紧跟潮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用这些新事物、新理念来为合作社提档升级。”
此外,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相关部门扶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原因也在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
做大做强还需多方扶持
哈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站长王广普说:“目前,我们正在对哈市9家做得比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这些合作社以种植业为主,做法各有不同,我们将在10月中旬将调研结果形成报告。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并树立一批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专家表示,小农经济拥有很多不确定性,它们的大量存在让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管理者、经营者都很难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导致了一些违背市场规律的生产和销售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伤害最大的也是抗风险能力最低的个体农民。他建议,职能部门应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包括信息化服务、农资服务、技术服务等,提高农民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合作社与社员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机制,建设全员参与、农民为主的新型合作社。
省政协委员刘清泉建议,应鼓励合作社建立自己的品牌。扶持合作社的品牌宣传与推广,支持申报名牌产品。鼓励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在财政资金、认证收费标准上给予支持。扶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