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同江“小平台”破解农民贷款大难题
□王冬 徐菲 丁兆勇 本报记者 刘亿服
曾几何时,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想贷贷不到,政府服务无门干着急。
今年,这道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被同江市成功破解。
3月18日,同江市在全省率先开通的农村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把农村“死”的资源变成“活”的资本,让农民享受到了贷款抵押多项选择的“自由”,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再因资金断流而犯愁。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对于去年遭受洪灾重创的同江市来说是机遇更是考验。以往正常的春耕生产在今年却成了同江市政府和广大农民犯愁的难事。受灾农民颗粒无收没钱还贷,更无力投入新一轮生产。如果按金融部门的“老规矩”,农户要贷款将难上加难。
面对困难和压力,同江市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在没有车辙的前进路上留下了先行的印迹。
他们在原经管站的基础上组建了同江市农村经济与资源管理中心,建立农村资源综合服务平台,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耕地、养殖水面等资源的确权登记、流转评估等服务。
在同江市农村经济与资源管理中心的服务大厅记者看到,一套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数据库内储存着全市1.7万多农户的详细资产资料,点击农户姓名,其名下的土地、房屋、农机具等各项资产情况清晰呈现,甚至连农户曾经的借贷记录也赫然在列,资产额度及个人信誉度等准确信息成为银行向农户放款的有力参照。
“他项权利证”是同江市的破题亮点。从根上找出口,把农民的农机具、耕地、宅基地、烘干仓储等信息列入农村资源管理系统,按农民的贷款需求选择一项或多项到市级平台进行评估并出具“他项权利证”。该证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惟一性,金融部门见“证”如物,让农村资源担保抵押贷款更便捷、务实、顺畅。市乡村三级行政资源与银行、担保公司进村入户贷款,贷款流程中的一系列“减法”让农民少走了“冤枉道”。
种植大户尤洪军的6000亩地在去年大水中全部受灾,直接损失400万元。尤洪军在为钱犯愁时,村里传来了好消息,称“小平台”能帮上忙。通过平台尤洪军贷款150万元,比原来农户联保贷款多贷了100万元,“虽然受了灾,反而不愁钱了,没想到多年难题被这个平台解开了。”尤洪军喜出望外。
回顾农村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的形成,同江市农业局局长杨栋楠很有感慨。为了让平台在最快的时间“转”起来,所有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用三天四夜录入农村资源基础信息数据。为了处理紧急情况,杨栋楠在单位沙发上睡了两个月。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截至目前,通过农村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市金融部门已为全市农户发放农业贷款5.03亿元,有效解决了受灾农户春耕生产资金难题。平台开通以来,同江历史性地出现了春耕生产期间无一例因贷不到款而上访的现象。
除了受灾农户,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也一起受益。
同江市红色江山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一路坎坷,“当家人”任燕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铺开了现在的“家业”,但始终受缺乏资金的困扰。过去,为贷款任燕踏过多家银行的门槛,但每一次都以失望告终。 今年,任燕笑了。她用合作社的大棚、办公设施作抵押,通过农村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成功贷款200万元。拿到钱时任燕再也忍不住激动的眼泪,“有了这笔贷款合作社就可以发展新的项目了,离‘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我有信心带着社员把合作社办得越来越红火。”
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