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地震50周年:血泊中站起来的地震测报事业

08.03.2016  15:51

  1966年3月,周恩来视察邢台大地震灾区。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走在邢台隆尧县城的街道上,已经很难看到5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迹。时隔半个世纪,隆尧县年轻一代中,不少人对这场地震开始感到陌生,但对经历过1966年大地震的老一辈而言,这场地震是他们内心中抹不去的伤疤。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天还未亮,突然一阵巨响发出,大地开始剧烈晃动起来,惊醒了正在沉睡的村庄,村民们顾不上穿衣服、穿鞋,纷纷往屋外跑去,数不清的房屋瞬间倒塌,哭喊声、坍塌声混在一起。有些人幸运地逃过一劫,有些人却永远埋在废墟之下。

  这是隆尧县马栏村在地震发生时一幕,该地震强度达到6.8级,震中强度9度强。本以为强震过去了,生活会慢慢恢复平静,但两周后,地震又袭击了邢台的另一个县,3月22日16时19分,邢台宁晋县发生7.2级强烈地震。

  根据邢台市人民政府数据,从3月8日到29日这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共发生了5次6级以上的地震。除了隆尧县,大地震还波及60多个县。

  在邢台大地震中,受灾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毁坏房屋500余万间,其中260余万间严重破坏和倒塌,8064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砸死砸伤大牲畜1700多头。仅邢台地区不完全统计,损失就高达10亿多元。

  大地震让邢台这个曾不为人熟悉的城市一夜成名,同时也惊动了中南海。在邢台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立即从北京乘飞机赶赴石家庄,在省委白楼招待所听取了省委领导的汇报后,于当晚8点连夜奔赴隆尧县,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在其后的3月10日、4月1日,余震仍不断发生,周恩来又两次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同时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发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号召。

  据亲历地震的人回忆,邢台地震发生时,中国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几乎一穷二白。加上1966年国家还未设立地震局,没有地震预报系统,民间也没有普及地震知识,救援工作在艰难中开展。

  新中国“第一震”给国家带来惨痛代价的同时,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国人对地震的认识严重缺乏。“这次大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周恩来指出,对这次地震要抓住不放,要赶快抓,也许地震预报问题能在这次地震中找出头绪。

  很快,余震频繁的邢台成为了地震科学研究和实验的一个天然场所。国家成立由几十个科研单位、200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地震综合考察队,奔赴邢台考察研究地震。

  1966年4月,在离邢台大地震重灾区马栏村不远的地方,国家级红山基准地震台开始筹建,后来还一度成为全国最大、观测手段最多的地震台,中国的地震测报事业也从这里正式起步。

  自邢台大地震发生后,华北地区进入了地震的高发期,1967年3月27日,河北河间发生6 .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由于这几次地震的震中离北京市均不远,也引发了民众对安全的担心。

  1971年,在邢台大地震发生5年后,国家地震局正式设立,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地震工作,后来更名为中国地震局。而邢台大地震发生后,地震研究人员对地震测报的刻苦探索,也使那几年成为了值得中国地震测报研究时时追溯的时期。

  如今,中国地震测报研究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地震局曾成功预报了海城、松潘和孟连三个7级大地震,其中1975年海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由于提前进行了预报,大大降低了伤亡人数。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经过50年的努力,虽然中国地震测报事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大多数地震还是漏报了,包括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逝者如斯,邢台大地震已过去50个年头,曾经历过悲痛的人们早已恢复了平静的生活,由邢台大地震催生的中国地震测报研究仍在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