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玛县“六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本网讯 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按照省、地工作部署,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15-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14,193.6万元,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构建富裕、平安、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在工作中,该县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理念,做到“六个结合”。
一是与百局联百村相结合。在思想上求变、作风上求实、工作上求新,不断深化和拓展“百局联百村”的覆盖面。开展领导干部包乡、后备干部和相关各局包村活动,54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下到基层的干部充分发挥了本单位本部门的职能作用,紧密结合包扶村的发展现状和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信息、物力等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激发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是与竞争机制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中引进竞争机制,乡与乡之间比哪个乡镇总体规划合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好、参与度高,就优先建设哪个乡镇;村与村之间比哪个村产业发展好、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村规民约执行的好,就优先建设哪个村;施工单位之间比哪个单位垫付的资金多,施工质量高,就优先选用哪个施工单位。
三是与整合资金相结合。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该县将整合农场改革资金、扶贫资金、星级村建设奖励资金、移民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组织发动农民自愿积极投资投劳,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同时,紧紧抓住中央、省、地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的机遇,以项目为支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多方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对街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亮化,不断完善美丽乡村承载功能,实现建设一处,达标一处,靓丽一处。
四是与文明户创评相结合。该县严格执行呼办发〔2012〕8号《呼玛县“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方案(试行)》,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卫生星评选活动。全面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墙、改圈等“六改”工程,集中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无乱”现象,扎实开展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等“四化”工作。
同时,为解决农村环境治理在持续方面的难题,建立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牵头、乡镇政府负责实施,村委会具体落实,村民广泛参与”的完备督查考核体系,考核由县文明办组织,抽调各成员单位人员采取全面查看内业,随机入户走访,听取群众评议,查看公示记录(影像佐证材料)等方式进行。每年一月或二月对上年评选的“五星级文明户”进行表彰奖励,被评为三星级(含三星级)以上的家庭和农户将获得荣誉称号的挂牌,以及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检查评比中存在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改正,对检查不合格又未在限期内改正的,取消该“星”。各乡镇在评选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不准为达标而弄虚作假,如有造假单位,两年内不得参加全县各类目标考核,主要领导要承担领导责任,并不予提拔重用。
五是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民俗风情游。白银纳村是全国鄂伦春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村,鄂伦春族文化底蕴丰厚。以体验民族民俗生活情趣为主,游客到民俗新村内可观看民族手工艺人的手工制作,可观赏民俗表演,可体验鄂族原始的生活场景。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鄂伦春族村民开办家庭宾馆,并给与资金补贴。界江游。呼玛县很多村屯都坐落在黑龙江边,增加游艇、机器船带领游客欣赏江上风光;还使用舢板子船,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使人们领略不同的风土民情。知青文化体验游。“知青”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创造了非常独特的知青文化。开发知青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有利于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该县将知青文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六是与村民自治相结合。该县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自家房前屋后、庭院整治工作中来,开展评选文明户活动,对环境整验收达标的农户,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