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夏”音乐会串起一场半个世纪的同学会
花园小学合唱队在1963年第三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演出大合唱。
花园小学的老同学们自发组织的“音乐沙龙”活动,演唱老歌。
把时光拉回到1963年的7月10日,有一队一袭白衣的少先队员合唱团在第3届“哈夏”音乐会开幕式上高唱一曲,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着被歌声陶醉的幸福。时间过去太久了,他们很难说清那一天的那一场演出到底对自己的一生起了多大影响。53年过去,在新一届“哈夏”音乐会开幕这天,这些已过花甲之年的同学因音乐重新相聚。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同学会,因音乐而起。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多了皱纹,但歌声一起他们又年轻得像个孩子一样。
相聚在“哈夏”开幕日
8月6日,是第33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的日子。
这天上午,花园小学迎来了30多位戴着红领巾的老人,他们是花园小学1966届6年2班的同学和老师来寻访母校。他们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也62岁了。如今他们白发苍苍,分别从外地专程回到家乡,赶赴这场缘起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长达53载的同学聚会。
校方热情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特意安排了刘志刚老师为他们服务。虽然他们已经不再年轻,对母校的情怀依旧。老人们回到原来的班级所在的教室,按原来的座位坐好,像小时候一样开了一次中队会,由原来的少先队队长王建平、原荣庆主持。同学们出队旗、敬队礼,一起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校史馆,老人们驻足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面前,百感交集。他们都熟悉这张照片,小时候,就挂在音乐教室里。一时间,时光流转,她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半个世纪前撒下的音乐种子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花园小学合唱队在哈尔滨是很有名的,每年的“哈夏”音乐会上,花园校合唱队的节目都要在开幕式上亮相。那时,合唱队只收女学员,所以,当时3年级2班的女同学都是合唱队的队员。同学聚会的组织者之一陈松林回忆:当时,我们都是在演出前一个星期去音乐教室排练。演出时,同学们一起排队徒步到演出地点。我们参加“哈夏”开幕式演出地点是青年宫,演唱了童声大合唱《咕咕咯儿》、《小骆驼》两首儿歌,钢琴伴奏是王守珍老师,指挥是别的班同学柳沙元。演出结束后,也没有家长接送,各自回家。由于表演精彩,后来还在友谊宫、工人文化宫、松花江江畔演出了3场。
记者查阅了1963年7月11日《哈尔滨晚报》,一版消息《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八百儿童纵情歌唱》报道中着重提到了花园小学合唱队的演出。当年的合唱队员尹秀芬还为记者演唱了当年那首歌:公鸡叫起来咯咯的,催促我们上学去……张力佳还记得当年在音乐教室排练的情景,要先唱音节,进行识谱的训练。合唱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和声的美妙,还有儿歌那可爱的旋律。
“哈夏”一场开幕式演出,在童心中播撒了音乐的种子。从此,3年2班的同学都以挂在音乐教室里大幅的演出照为荣,他们一生都爱上了音乐。尹秀芬因为喜欢音乐被空军某部选为文艺兵,转业落户宁波港,这次专程回来参加“哈夏”的同学聚会。
6年2班的音乐传承
这次聚会的组织策划者赵忠治是个能张罗的人,他回忆说,当年合唱队不收男生,可男同学当中喜欢唱歌的人特别多,长大后都各自学习乐器。这几年,我们班的同学都退休了,自发组织了音乐沙龙——1966届6年2班,在一起吹拉弹唱。王嘉怀拉大提琴,张丽佳唱大歌,张丰波拉二胡,苌平拉手风琴,同学聚在一起就是一台轻音乐会。如今都这把年纪了,借“哈夏”开幕的机会搞一次同学聚会,叙叙旧,追忆童年时的音乐情怀,这不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陈松林立即发微信联系同学,定时间接站,请当年的老师。于是,一帮叔叔阿姨焕发了童心,召集了这次长达半个世纪的同学聚会。他们联系上定居北京的老师王晓坤,定居德国的同学蒋丽华;还有北京的张历达,天津的梁滨荣,上海的徐连军……哈尔滨有20多个同学都参加了这令人难忘的“哈夏”之约。
三天来,“哈夏”同学会的日子是开心又快乐的,这群老人在家乡和音乐里找到了童年的快乐。他们参观了群力音乐广场、音乐喷泉、哈尔滨大剧院。在当年演出的青年宫、松花江畔合影留念,在江畔餐厅举杯放歌。凝聚他们的力量,让他们焕发青春的激情,都是源自53年前的音乐启蒙。音乐真的是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成为一生中的挚爱。
采访中,记者随手记下几位老人后代与音乐的关系。老师王晓坤,从事教育工作一生,如今住在北京,两个外孙女,一个学笛子,一个学古筝。合唱队员张立佳,女儿黄小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演出过儿童音乐剧,现在北京儿童中心当音乐老师。合唱队员张立达,现在北京亚运村合唱团,业余时间拉手风琴,儿子王洋在国家话剧院当演员。
同学聚会的每个老人,都能给记者讲述他们个人和家庭与音乐的关系和传承,这一切,都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和这个城市对他们的艺术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