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今日开幕 冰城夏都唱起来
哈夏之根 生来高尚
在城市面孔越来越相似的中国,哈尔滨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她除了身披冰雪文化、欧陆风情的惊艳“晚礼服”,更有一颗浪漫的音乐心。
在这颗心里,夏天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每到此时,就是一次洗礼。54年来,一个音乐盛会与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们是如此浑然天成。这种契合从何而来?哈夏这棵参天大树,根扎得多深?土壤里蕴涵着什么养分?
一切皆有因。今天,让我们共同追溯哈尔滨人血液里浓浓音乐基因的源头。而探寻这些,可以从另一面了解这个音乐盛会,了解这座城市,了解我们自己。
关于“哈尔滨”的含义,有一位浪漫的学者考证说:“哈尔滨”,是从天鹅的叫声中演绎而来的。是啊,如此清妙的天簌之音,使得哈尔滨这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便拥有了天簌般的悦耳旋律……
松花江那条江
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刘学清说:“尽管因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哈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远不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音乐节,但这里民众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却是一流的,他们有热爱音乐的本能。”这种本能显然离不开那条母亲江,她在滋养黑土地的同时,赋予了人们包容开放的生活态度,为一代一代的音乐人带来灵感。
1903年,中国唯一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开通,松花江沿岸的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多侨民聚集这里,其国际化程度可与巴黎、伦敦、纽约、莫斯科、东京等城市媲美。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民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艺术带进了这座城市,使哈尔滨成为我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最早的城市。
如今的松花江两岸,见证百年历史的景物或许不在眼前,但它们已深深植入每个冰城人的心里,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树荫下、凉亭中、假山间,人们举家团坐,与红肠、啤酒相伴的是合唱与各种乐器的合奏,这种源自欧洲的休闲方式正一代代传承着。如果在沿江风景带走上一段,现场版的各式音乐一定不绝于耳。如果说中央大街是专业团体检验功力的地方,那么松花江沿岸就是冰城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
随便找个五六十岁与哈夏同龄的人聊聊天,就会发现,他们与哈夏都缘分不浅,记忆里,哈夏是他们与音乐联通的第一扇门。在这里,哈夏不是一个高端的音乐节,她就在他们的生活里。于是,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歌曲从这里传向全国乃至世界,傅庚辰、金铁霖、李双江、滕矢初等一大批音乐家,还有曲婉婷、李健等年轻的歌者都是从这里迈向更宽阔的舞台。
那条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黑格尔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一座座欧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外来语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使这座移民城市增添了一份多元文化空间。”这是省音乐理论家、地方史学家刘学清心中哈尔滨独有的文化魅力。
再也没有哪里比中央大街更能集中体现这样的多元文化了,顺着刘教授的指引,记者的“寻根之路”就从这条街开始。在刘学清儿时的记忆里,中央大街除了冷得伸不出手的冬季,其他时候随处可见街头乐人。这个记忆中的画面在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重叠。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等名曲轻轻回荡。音乐间、灯光下,街道两边欧陆风情的建筑群瞬间被激活。正值盛夏,这里在举办“老街音乐汇”,设在西四道街、西十一道街、西十四道街、市建筑艺术广场的四个演出场地都在渐次奏响格调优雅、耳熟能详的经典乐曲。
在马迭尔宾馆的阳台上,还有许多俄罗斯艺人轮番进行现场表演。众多艺术团体汇聚在中央大街这座华美开放的露天舞台,将高雅音乐带到市民游客身边,人们踏着音符在街头漫步,尽享一道道音乐元素众多、艺术内涵丰富的音乐大餐。
“哈尔滨这城市太不一样了,特别是中央大街,浓厚的音乐氛围感染着每个人,所有的角落好像都有音符在跳动。欧式建筑和这些世界名曲特别和谐,两者相互交融,好像这些就是中央大街的灵魂。而这些只能亲身感受,靠照片是拍不出来的。”湖北游客范语说。
哈尔滨把音乐会集中搬上中央大街街头已经四年。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音乐从未在这里消失。中央大街是各种音乐团体检验自己的舞台,要知道,哈尔滨人的耳朵可不是好唬弄的。这里的每一场表演都不乏专业的观众,何时该细细聆听、何时该送上掌声,在合乎行规之间又有着自己的理解。
底蕴深厚的百年老街与城市浑厚的西洋音乐史互为灵魂,互增光彩,互相的存在与陪伴是那么理所当然。
这支当时以俄罗斯侨民为主组成的乐团,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前身。那支乐团
艺术是永恒的,时间则是瞬息即逝的。——朗费罗
“国内其他交响乐团简称都用‘交’字,如上海交响乐团简称‘上交’,只有哈尔滨交响乐团,一直被称为‘哈响’,这是它独特历史地位的烙印。”刘学清说,自己曾在一次学术交流中无奈将其称为“哈交”,结果一直抱憾到今天。可见在哈尔滨音乐人的心中,百年“哈响”是他们膜拜的圣坛。
1908年4月,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将俄国阿穆尔铁路第二营管弦乐团调入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这支当时以俄罗斯侨民为主组成的乐团,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前身。上世纪20-30年代是乐团鼎盛时期,一度被外界称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后被人简称为老“哈响”。1908年哈尔滨交响乐团率先在中国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1927年又开创中国音乐史之先河,在哈尔滨唱响了集人类文化之大成的音乐经典——贝多芬排演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哈尔滨歌剧团的歌剧《蝴蝶夫人》、《托斯卡》、《乡村骑士》、《奥涅金》等经典剧目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巡演于长春、北京、上海、东京、大阪、印度、斯里兰卡等地。
有着丰富交响乐演奏经验和歌剧伴奏经验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出色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具有些许俄罗斯印痕的,激越、宽广、细腻、优雅的演奏风格。2011年,实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哈尔滨交响乐团与哈尔滨音乐厅合并,独立建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厅团合一的交响乐团。此后,乐团不断进行新尝试,不但邀请全国著名的指挥家、演奏家合作提升水平,还推出“音乐季”系列演出,以亲民的票价吸引观众。
据团长李庆玉介绍,从今年初到现在,“哈响”已经演出61场,听众近5万人次。眼下,乐团正在为哈夏紧张排练。本届哈夏期间,“哈响”演出依然吃重,将参与4场演出,分别是开幕式的演奏和郎朗钢琴音乐会、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开幕式、陈军音乐会的伴奏。
那所学校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
“1932年,随着侨民的迁移,许多音乐人才出走,这座城市的音乐事业之所以没有随之走向低谷,正是因为音乐学校的存在。大量音乐新生力量补充进来,延续了曾经的辉煌。”刘学清这样评价音乐学校存在的重要性。
1921年哈尔滨成立了第一所专业化音乐学校——第一音乐学校,1925年成立了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27年开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1927年又成立了哈尔滨音乐技术学校。四所学校均按照俄罗斯皇家音乐学院教学大纲办学,专业导师均为毕业于欧洲皇家音乐学院的栋梁之才。中央、上海两大交响乐团中的艺术骨干都曾是哈尔滨这些高等音乐学校的弟子。哈尔滨的音乐艺术氛围及音乐艺术传遍东南亚地区。
如今,经过9个月的精心修缮,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已经变身弦乐音乐厅,正式向市民开放。今年6月10日晚,这里进行了首次公演,特别邀请俄罗斯格拉祖诺夫音乐学院的弦乐重奏组合,为市民呈现经典的俄罗斯“弦乐风”。而老会堂旁边的原朝二中,也恢复了它的原貌和初始功能,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正式挂牌并开始对外招生。
这里的一切都复原了百年前的容貌,孩子们稚嫩的琴声从教室半掩的窗间传出,这座城市的璀璨音乐史是否将从这里再次出发,抵达甚至超越百年前的辉煌?我们还要耐心等待。
一条江、一条街、一支乐团和四所音乐学校,构成了音乐之城天、地、人的部分。于是,哈尔滨的西洋音乐历史文化就有了深厚的积淀,当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之时正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直到今天,她依然是冰城人精神的憩园。其实只有了解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何处去,并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这也许就是我们为哈夏追根溯源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