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以创城为载体践行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家园

17.07.2014  11:20

人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

市民的道德修养犹如标尺,衡量出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创城,在升华市民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为一座城市矗立起向上的精神地标。

道德育人构筑和谐家园,志愿服务彰显冰城大爱,“最美群体”锻铸时代风尚——哈尔滨以创城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良好道德风尚,凝聚起为实现个人梦、城市梦、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城与人在互动中提升文明

带上文明,请您脚下留情,莫让“踏青”成“毁青”;带上文明,请您手中有爱,莫让“随手”脏街景……

连续两年,在端午节前夜,市文明办、哈尔滨日报、市城管办联合发起“端午踏青,带上文明”大型公益行动。当踏青的百万游人散去,人们发现,端午前夜的出行秩序越来越好,环境破坏越来越小,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少。

市环卫部门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端午节清晨清运垃圾总量200吨,较2012年减少三分之一;今年更是降到160吨,较去年减少五分之一,环卫工人提前3小时收工。

如果没有市民自备环保袋捡拾垃圾,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位环卫保洁队负责人感慨地说:“这不全是我们管到了、扫到了,更主要的是市民素质提高了,不再乱扔乱倒了。

城市管理与市民素质的良性互动,正是“创城效应”连锁放大的结果,文明的进步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温馨细节:早市上,摆摊小贩带上小垃圾桶,随时收集摊边垃圾;湿地公园里,野餐大妈备好“迷你”扫帚,餐后地面洁净如初;就连私家车也配上环保袋,车外抛物明显减少……

市民素质的提升与哈尔滨市以创城为载体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密不可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我市出台市民素质提升计划;以全市1196个道德讲堂为阵地,加强干部群众的道德教育;以重要活动和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邻里守望送吉祥”、“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端午踏青,带上文明”等“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前不久,我市作为唯一省会城市代表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作主旨发言。目前,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文明传播等亮点工作均居全国前列。

志愿服务彰显冰城大爱

打开哈尔滨本地的广播,时不时会听到抢救病患的紧急插播——正在播出的节目被打断,一场牵动人心的生死营救随之展开。

超越距离的电波进行信息的实时发布,古道热肠的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积极参与救助,交通警察开辟出直通医院的畅通道路,医护人员做好全力抢救的准备严阵以待……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在环环相扣的“爱心接力”中瞬间形成。

爱如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便凝聚起全社会向善的力量。从为生命垂危的长春产妇尹文娇长途送药,到以生死时速迎接“最美教师”张丽莉抵哈治疗,如今,冰城“爱心车”联合社会各部门开辟的“绿色生命通道”已成为一道恒久的风景。

从爱心电波,到爱心的哥,再到爱心交警、爱心医院、爱心市民,一条由“爱心接力”链接而成的“绿色生命通道”成为冰城志愿服务的完美展示。

无论是爱心志愿服务车,还是‘绿色生命通道’,众多志愿服务品牌的出现体现了哈尔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市文明办主任吴国恩说,“目前,哈尔滨志愿服务形成了志愿者、媒体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传导联动。志愿服务在传导联动的共振中成长壮大,也放大着这座城市的爱和感动。

风起云涌的志愿服务展示着城市的新魅力,其背后是哈尔滨创城塑人的不懈努力——围绕市民素质提升,全市组织开展了“让雷锋旗帜更鲜艳”、“凡人善举暖冰城”、“信守社会公德,争做冰城好人”、“靓楼道、净庭院、助邻里”美丽行动等活动,实施了志愿服务“1144工程”,即建设一个志愿服务大厦和一个志愿服务广场;建成四个志愿服务基地,即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新市民、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举办四个爱心服务大集,冬送温暖、春送希望、夏送清凉、秋送技术。

截至目前,全市以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文明餐桌行动”覆盖全市11543家餐饮企业,全市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点)648个,志愿者注册人数达84万人,占建成区人口比例20%,远远超过8%的全国平均水平。

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服务的理念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温暖着哈尔滨最寒冷的季节,更矗立起这座大爱之城的精神地标。

最美群体”引领“哈尔滨风尚

初夏,冰城丁香花最香最美的季节。感动,也一浪高过一浪地涌来——“冰城好人”朱占华捐献眼角膜的故事让许多人热泪盈眶。

4月19日,61岁的朱占华因癌症离世。生前,他自掏腰包10多万元,为农村修路造桥;弥留之际,他吐露最后的心愿:捐出眼角膜和遗体。

遗体就让医生研究用,角膜应该还可用,就当我再活一次。”朱占华说,“人总该有点信仰,有点精神。

朱占华的善举感动着冰城人,许多市民在感召下成为眼角膜捐献的志愿者。

据省眼库负责人介绍,10年前,我省登记的眼角膜捐献者只有不足千人,现在已增至万余人。当时,因缺少供体,患者要排队两三年才能做上角膜移植手术;如今,哈尔滨每年会迎来50对眼角膜入库,眼角膜捐献数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患者只要配型成功,等上一个月就能通过移植手术重见光明。

眼角膜捐献者的日益增多演绎出“光明的裂变”,塑造出引领城市新风尚的“美丽故事”,再一次印证了哈尔滨在创城中被激发出的道德风尚和精神伟力。

过去三年,哈尔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去年,“义工校长”赵晓春,“自强之星”苏玉双,“救火英雄”籍刚、高铁成等成长于黑土地的“草根英雄”从冰城走向全国,当选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新时期农民致富带头人”张宝金等3人获提名奖,“最美叔叔”谢尚威当选全国优秀志愿者,“冰城好人”马家源等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草根英雄的身上凝聚着以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珍爱生命的高尚情操、助人为乐的大爱情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内涵的“哈尔滨风尚”。这也正是我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唱响“学、治、兴、行、进、做”六字品牌结出的文明硕果。

学道德模范,治失德失信,兴志愿风尚,行文明引导,进道德讲堂,做美德少年——内容丰富、覆盖全城的“六字品牌”活动传递正能量、共筑“冰城梦”,有力弘扬和传播了“哈尔滨风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我市创城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荣获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奖。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我市位列全国省会和副省级提名资格城市第七,成为连续两次入围的五个城市之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晋位全国第四。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