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奖创新 大批先进药械如雨后春笋
哈医大药理学教研室教授张研正在检测大明胶囊药效
激励创新,加快转化,已成为哈医大的新常态。
先后通过多种方式转化了亚砷酸注射液、大明胶囊、常轻胶囊、金玄胶囊、红归胶囊、优必清软膏、固持康牙周抑菌膏、粘连平、蚓激酶冻干粉针等一大批极具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科技成果;
筹资数千万元建成哈医大(中国)北方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的同时,在呼兰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打造集聚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了江南促进临床诊疗研发水平,江北引领医药产业技术发展的南北对进格局;
将职务专利发明人破格提拔,并在成果转化后可获得转化收益比例由原来的20%提升到70%……一项项举措刺激着包括激光乳化仪、防近视云智眼镜、羊膜制作与成产、抑瘤肽、骨生长肽、凋亡素、基因测序分析、生物蛋白提纯、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一大批具有良好前景的转化项目进入孵化阶段。
通过不断探索,哈医大逐渐理清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成果转化工作思路。沿着医院发展的轨迹,一项又一项成绩刷新着历史,挑战着未来。
500项有效发明专利
储备着充分转化条件
在哈医大有着“专利大王”美誉的崔浩是眼科专家,多年来,获得73项发明专利。他为记者展示了他发明的一个“小物件”——一个可以为小孩子测视力的视力表。这个视力表上画的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向各种方向开口的“E”,而是画着不同水果或是不同小动物,方便小孩子来识别。
“小制作”解决实际“大问题”。甚至给猫、狗等小动物测过视力的崔浩老师,梦想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并关注自己两只眼睛视力的变化。
哈医大科技研发与产业处副处长岳鹏说,多年来,哈医大加强产权管理,将各位专家技术成果以专利的形式把产权固化下来,积累了将近500项有效的发明专利,为开展成果转化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储备。
哈医大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以专利管理为中心,实现知识产权工作对科技工作全程覆盖”的工作思路,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机构建设、加强激励机制等手段,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切实的产权保障。
在学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大量涌现的背景下,学校于2003年成立了科技研发与产业处,主要承担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十年来,科技研发与产业处在专利代理、纠纷调处、学校商标维护、专利法普及宣传、人员培训以及知识产权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让有创新成就的科技人员得到较大的经济回报,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成功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学校将收益的70%作为对发明人的奖励,以鼓励科研人员走向市场、走进企业,促进知识产权转化。
在我国高校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尚待理顺的背景下,哈医大根据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积极打通成果转化的各种渠道,力争使每一个发明人的成果转化意愿得到落实。主要做法包括以专利实施许可为代表的快速转化通道和以专利权转让及专利权作价入股为代表的长期性、高收益的成果转化通道。在该制度试运行期间,该校两项发明专利“喉部手术甲状软骨固定器”和“口腔正畸用磨牙C形开口带环及其制造方法”通过专利实施许可快速通道成功实施转化,实现转化收益103万元。
依托校办高新技术企业
放大科技研发源头作用
只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体现其价值。
“研发和转化不是割裂开看的问题,是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医科大学在科技研发的实力在全省生物研发能力上是首屈一指的,但大学不能只局限在象牙塔里,也要把科研智慧和研究成果面向市场进行推广。”岳鹏说。
“专利大王”崔浩的话朴实又无私:研发产品不难,难的是转化成产品、商品,我的专利可以无偿给哈医大,只要能给我转化出去就行。
经过多年发展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一流的医科大学不仅要在教学、科研、医疗方面是一流的,而且在社会服务,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振兴地方经济方面也应该是一流的。为此,哈医大摸索出了一条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依托校办高新技术企业放大学校科技研发源头作用,不断推动知识产权应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之路。
因了这个思路,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该公司是在原有制药企业的基础上于2006年底进行改制、重组建成的现代制药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学校便以“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医大药业自主经营模式,并且通过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两种方式建立了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据哈尔滨医大药业副总经理刘培伟介绍,目前公司注册资本5200万元、资产总额1.8亿元。2012年,公司被授予“专利优势培育企业”称号,并且连续多次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有冻干粉针、小容量注射剂、抗肿瘤药和固体制剂4条生产线,同时,在原料车间生产的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年产值在1亿元左右。哈医大药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的多名专家教授为公司的特聘专家人员,成为企业的“双栖人才”,承担公司的多项科研任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多年来,学校通过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等形式,与医大药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就是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的典型案例。该药为哈医大一院自主研发,世界首创,是我国极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细胞凋亡诱导药物,创立了治疗肿瘤的新学说。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公司以技术转让的形式获得了亚砷酸注射液的专利权,通过战略合作的形式实现了成果转化。该项目投产以来,累计实现终端经济效益1.67亿元。
除了亚砷酸注射液成功转化之外,大明胶囊的成功投产则从校企联合开发的角度探索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大明胶囊是哈医大省部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与黑龙江医大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校企双方在联合研发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取得了良好效果。
刘培伟介绍说:“现在由医大自主研发,经过我们药厂已经转化成为正式产品,并面向全国销售的有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大明胶囊、红归胶囊等,准备中试研发的还有法罗培南、阿曲库铵等六七个产品。”
大力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建立金字塔式创新体系
在位于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哈医大科技园,哈医大药理学教研室教授张研正在一个装有小白鼠的实验室里进行检测。张研告诉记者,已经进入药品市场的大明胶囊,原本用于降脂,可在临床中发现,大明胶囊除了调血脂还有降血糖的疗效。于是,她想利用小白鼠进行药效学试验,从实验室的角度来检验降血糖的效果, “两到三个月后,试验结果就能出来了。”
医学研究不仅要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理论,更要为临床实际提供可以应用的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为此,哈医大提出了大力发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目标,为医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搭建转化的桥梁。
作为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具体手段,学校正在着力打造源头创新——高新技术孵化——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金字塔式科技创新体系。“也就是以转化医学中心和利民生命医药研发中心为平台,大力推进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最终通过大学科技园和资产公司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一位校方负责人介绍。
“2012年6月,我们学校投资数千万元成立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成,标志着哈医大促进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的深度整合。很多的临床实验组和专家在这里做基础和临床相关的转化医学的研究,直接指导临床技术的提高。”岳鹏说。
与此同时,作为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支持项目,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密切配合,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利民生命医药研发中心的建设工作。
“我们自己把研发中心叫作哈医大科技园。科技园建有院士工作站、实验动物繁育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药品食品安全评价中心等五大功能体系。项目建设投资超过3.5亿元。研发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的生命医药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能够为我省生命医药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哈医大科技园负责人刘洪文介绍,目前科技园部分功能已投入使用,入驻中小型在孵企业十余家,哈医大药理学、食品营养、遗传学、生物信息等多个研发团队入驻开展工作。
“我们所在的利民生物产业园是国家级的园区,这种产业园里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超大规模的企业较少,扶持的都是小型和中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研发投入不多、实力不强,依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尤其是基础试验的条件,包括研发过程中的小试、中试、临床试验,以及安全性评价都做不了,只能依靠外包。在没有这个中心前,我省没有这样一所研发综合体。”岳鹏说,实际上我们是政府、大学、园区三位一体的研发平台,园区出地、政府出政策、大学出科学家和人才共同组建的综合性的研发平台,主要解决的就是中小型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缺陷的或是不愿意投入、没有实力投入的地方。
刘洪文说,利民有80多家医药企业,我们就是研发中心,大学建立科技园的目的就是研发和成果转化。现在落地的有两个项目,红树莓保健饮料和蛋白质提纯的工业技术项目。正在研发和待转化的有十多个项目。
科技园确立了五年内建成我省生命医药产业创新成果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的总体目标。
不断探索中,哈医大逐渐理清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成果转化工作思路。
面向未来,哈医大将明确一个中心,即在全校范围内明确科技研发以促进转化为中心;打造两个平台,即转化医学研发平台和利民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完善三个机制,即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机制、成果转化的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交易的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四个结合,即学校与地方结合、研发与孵化结合、技术与金融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