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古旧市场淘金客:两套书换60平方米房子
生活报6月5日讯 爱好收藏的朋友对哈市南直桥下的古旧市场大都不陌生,也没少从该市场淘货。据业内人士蒋先生介绍,哈尔滨的旧货市场,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了,在道外北三狗市和七道街,当时规模不大,也就二十几个摊位。看摊儿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把家里闲置的用品拿出来置换,没有适合置换的就用钱买。
哈尔滨的旧货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盛,那时市场在道外十八道街至二十道街,每天人流量可达几万人。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悄然兴起,古旧市场不再只是置换、买卖旧的生活用品,很多古玩行业商贩的涌入,增加了市场的文化气息。1998年,市场搬到了皇家花园和靖宇公园周围。2002年,市场再次搬迁到南直桥下北环到二商店一带。如今,市场的摊位已有上万个,日成交额近百万元,年成交额可达2亿元-3亿元。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古旧市场的“老人儿”,听他们讲述或艰辛或欢愉的“淘金”故事。
“写诗收书”十年艰辛藏书150万册
虽然搞古旧图书收藏只有11年,时间不及哈尔滨古旧市场中的元老级人物,然而,爱写诗的蒋玉却是圈里有名的“收藏大户”。因为淘旧书,他从租住几平方米的平房住进了高楼,还拥有150万册藏书。更令人艳羡的是,他只卖了两套古书,就给女儿置办了一套使用面积60平方米房子。
蒋玉收藏的古书,最早的是元代的中药类书籍;还有明代毛装书、成套的《二十四史》,据说在图书馆都很难找到成套的,在当时也只是给王公大臣看的。蒋玉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以藏养藏’,因为将自己喜欢的好书都留存起来了,舍不得卖,所以资金上一直捉襟见肘。但他仍觉得,既然搞收藏,就应该收得到、藏得住,将这些宝贵的书籍保存完好,传承下去。”除了收藏的古书,在蒋玉的听雨轩,记者还看到了曾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写的原装原裱的对联,这是2001年他以18000元从古旧市场购得的,当时他一年的工资不过15000元。
蒋玉告诉记者,哈尔滨的古旧市场是个“淘金”的好地方,它已不只是人们印象中的“跳蚤市场”,而且是被赋予了深厚文化底蕴的藏友交流之地,在这里摆摊的不乏诗人、作家、画家,来这里淘货的也有学者和官员。收藏古书、古董之余,蒋玉还喜欢读诗、写诗,并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北方童话》。作为在古旧市 场摆摊十余年的藏书者,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一个痴迷书籍的人,内心必是一个敬重知识、崇仰文化的人。
“如果说囤积图书是种‘病’,那我已‘病入膏肓’。”王彦春有些腼腆地笑着说。对于收藏图书几近痴迷的王彦春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兽医系,现在自 己开了家卖兽药的公司。他从小就喜欢书,上世纪70年代,十几岁时,一次外出,妈妈给他7角钱做路费,可他用这钱买了三本英语书,来回60多里路,他愣是 没坐车,一路走着,心里还美滋滋的。如今,他收藏图书也有二十多年了,至少投入30万元,藏书堆满了两处租来的库房,年租金就要1万余元。而王彦春从不卖书,只买书囤积,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英语词典、英语小说、英语诗歌、《二十四史》等。
谈起多年来的收藏经历,王彦春说,为了这些旧书,妻子没少跟自己闹。妻子爱干净,见到他拿脏兮兮的旧书回家就反感,两人常因此闹矛盾。后来,每次从古旧市场淘来旧书,他就先放在楼道里,然后回家“打探”,如果妻子在家,就先不拿进屋。不过,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心里都七上八下的,生怕辛苦淘来的 “宝贝”放楼道里被人顺手牵羊。现在书多到家里已经放不下了,只好在偏僻点儿的郊区租了两处库房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