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地管理开启物业“管家”模式

12.07.2016  10:07

  建筑工地从业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工地管理引入物业“管家”……近年来,哈尔滨市加大“平安工地”建设力度,对各建设单位工地实行物业化管理,不仅提升了作业人员的办公环境,还使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并有效抑制了扬尘污染。截至目前,哈市已经有近百个工地实行物业化管理。据悉,今年哈尔滨市将进一步推进“平安工地”建设,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率平稳下降。

  物业化管理打造“绿色”工地

  10日,记者在位于道里区的红星·美凯龙项目施工现场看到,这里没有像传统工地那样尘土飞扬,而是十分整洁。进入工地的每个工人都随身携带着一张卡,这张卡就是工地的通行证。“每天几点进入工地,几点离开工地,在哪个区域工作,除了视频监控外,通过刷卡,都会留下记录。此举既方便工人的调配和管理,也便于合理安排工期。”红星·美凯龙项目部总经理刘合斌告诉记者,每个工人进入工地,还要佩戴不同颜色的安全帽,黄色是施工人员,蓝色是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红色是管理人员。这样一来,整个工地的施工情况一目了然。记者注意到,工人的生活区统一配建了洗澡间和洗漱区。刘合斌说,通过引入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不仅使工地井然有序,还可以使建设单位集中精力用于工程建设上。“为了保障作业人员食品安全,工地食堂或是小卖部都办理了工商登记手续,会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现场一位物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除最重要的安全外,抑制扬尘污染也是工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环顾整个工地,记者注意到,每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清扫和保洁,垃圾清运也有专人负责,日产日清。物料区内堆放的物料上都覆盖了绿网。同时,工地上还停放着一辆洒水车,一旦有土方作业时,洒水车会一直喷水抑尘。据介绍,即使没有土方作业,洒水车每天也会定时作业,减少扬尘污染。“建筑工地通过引入物业化的专业管理,不但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从业人员创造了安全的生活工作空间,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哈尔滨市建设安全监督站站长关志刚告诉记者,今后哈市还会选定一些大型的建筑工地,逐步推行这种专业管理模式,使更多工地成为绿色文明工地。

  营造安全氛围提升施工形象

  一句句安全生产温馨提示,一块块危险源告知牌,一幅幅操作规程警示牌……走进施工工地,在施工现场围挡、生活区等部位,记者看到施工企业通过彩绘喷图、悬挂条幅和标语等方式,开展以法律知识、安全常识、警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创安宣传,提高了施工作业人员的法律及安全防范意识。

  “在‘平安工地’建设中,哈市把宣传发动工作放在了首位。做到全员动员、全员知晓、全员参与。”关志刚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日”宣誓、签名活动,制作了安全漫画宣传牌,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的生产氛围。

  为进一步推动“平安工地”创建,哈市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等形式,对安全监管人员、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和考核,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哈市还开展岗前培训,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教育,使他们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安全生产常识,提高了安全操作技能,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应该做什么的道理。”关志刚介绍,宣传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各参建单位在思想上取得了统一,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全体参建人员对抓好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做到了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健全体系推进“平安工地”创建

  为了加速推进“平安工地”创建,哈市将加大巡查监管力度,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事故率平稳下降。

  “今年哈市将进一步健全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建筑工地施工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安全检查、安全奖惩、安全隐患排查、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加强薄弱环节和地区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实施工程质量管理分类指导,提高工程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哈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虽然“平安工地”建设能有效控制建设安全事故,但记者走访中发现,由于个别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高,阻碍了哈市“平安工地”的建设步伐。关志刚坦言,各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同。部分企业认为“平安工地”创建对企业来说是一件“有名无利”甚至“失利”的工作,对安全生产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部分企业的现场安全隐患循环出现。为此,哈市将进一步加快落实“平安工地”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规范化。并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做好各项隐患排查,采用“回头看”方式深入检查和排查,遏制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全市建设工程领域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向好。(记者邢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