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明低碳祭扫渐领风尚
清明将至,冰城大量市民已开始前往各大公墓、殡仪馆祭祀故人。今年,哈尔滨市多部门再次发出文明祭扫倡议,用绿色、生态的方式祭祀,少烧纸甚至不烧纸。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越来越多市民选择献鲜花、系丝带等方式代替烧纸等传统形式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环保、文明、绿色的祭祀形式渐成风尚。
祭扫刮起文明风
3月28日,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哈市再次迎来了祭扫高峰,不少人都选择在这两天为亲人朋友祭扫,仅28日当天全市就有10多万人前往各殡仪馆、墓区祭扫。6时30分,皇山公墓内,已有市民在为逝者祭扫。“一条丝带,是我的绵绵祈愿”这是记者在皇山公墓内的展板上看到的文明祭扫宣传语,拿起一条黄丝带,写下对逝去亲人的寄语,将其绑在树上,从而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市民张洪磊是当日第一个使用黄丝带祭扫的人。张洪磊告诉记者,以往给亲人扫墓,他多数会选择烧纸,但是这两年倡导文明祭扫的呼声越来越大,他也想试着改变现有祭扫方式,之所以选择黄丝带,不仅因为它环保文明,更因为它能长久的挂在树上,表达自己对亲人思念的长长久久。
扫扫墓碑前的尘土,擦擦墓碑上的灰,摆一束鲜花,焚一炉清香,喃喃地诉说着对逝者的哀思。记者在皇山公墓内看到,烧纸祭扫的人少了,不少市民都选择了相对绿色和环保的祭扫方式。据皇山公墓主任李赞介绍,为倡导文明祭扫新方式,今年皇山公墓还率先在壁葬区推出了无烟祭祀区,希望以此来号召市民减少纸张和香火的焚烧量,从而减轻空气污染。“目前看这种方式正在逐渐被大家认可,一些市民本来带着香火来的,一听说提倡无烟祭扫,真的就不点香了,只用供果祭祀了”李赞说。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向阳山革命公墓和哈平路殡仪馆,这里的文明祭扫现象更是随处可见,点一首歌、摆一束鲜花、写一张相思卡片、系一条黄丝带,越来越多的文明祭扫方式正在被广大市民们所使用。
清明节期间,记者又对哈市多家社区进行了走访,绿色清明文明祭扫的系列活动相继展开。
形式多样受青睐
“为了移风易俗,革除丧葬陋习,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我们始终倡导文明祭扫,不断创新祭祀方式,来满足逝者家属的文明祭祀的需求。”哈市殡葬事务管理所书记徐广梅告诉记者。据了解,为了倡导绿色祭扫、生态安葬,2009年起哈市殡葬事务管理所还先后组织了14次海葬活动,391位逝者魂归大海,其亲属每年会通过向海河抛洒鲜花、千纸鹤等方式祭奠。
与此同时,清明节期间,哈市各街道办事处、社区每年也都会组织系列绿色清明文明祭扫活动。记者从哈尔滨市精神文明办了解到,清明节期间,他们下发了有关文明祭扫的活动方案,要求各区要利用清明节,组织群众大力开展各种主题、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传承先进文化,倡导文明、低碳、绿色祭扫。其中,社区公祭等活动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居民开展社区集体公祭、社区网上祭悼、社区鲜花祭悼、追思感恩会、放飞思念、签名祭祀等文明祭祀活动;开展文明祭祀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在重点祭扫场所、公园等部位开展“做文明祭祀传播者”志愿服务活动,劝阻街头随意焚烧冥纸冥币行为,倡导市民文明祭扫。同时,倡导哈市各区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平台作用,发动全市干部群众登录民族魂网站进行网上献花、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革命人物先进事迹,表达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掀起网络文明祭奠热潮。
绿色祭扫益处多
“这两年清明节期间,明显感觉因市民烧纸产生的垃圾减少了,鲜花越来越多,极大的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在黄山公墓,一名保洁人员说。记者在哈市多处公墓、殡仪馆采访时,都遇到了类似的现象。采访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烧纸不仅留下的纸灰难以清扫,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同时烧纸的人多会导致灰尘颗粒悬浮量增多,从而影响空气质量。
“文明祭扫,主要是倡导公众选择时尚、健康、环保的祭扫方式,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焚烧祭品等陈规陋俗,树立殡葬改革新风尚;平安清明,就是要保证祭扫场所和周边环境以及祭扫活动整个过程安全有序,特别是要避免发生交通、踩踏、火灾等事故,创造平安和谐的祭扫环境。”哈市殡葬事务管理所书记徐广梅表示,清明祭扫的根本目的是让后人慎终追远、感恩先人、不忘恩泽,其精神传承的意义大于其依托的形式和物质媒介。
社会学家同时表示,文明祭扫的方式逐步去除迷信愚昧、污染浪费等落后因素,在传播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素有“厚养薄葬”的优秀传统,因此更多的市民应从己做起,用一份纯真的思念、追思和仰视已故亲人,告别祭扫陋习,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大力提倡文明祭扫,那些不文明的祭扫方式,应当坚决摒弃。(作者:马智博 韩丽平)
原标题:长眠鲜花下丝带寄哀思 哈尔滨文明低碳祭扫渐领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