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思政实践课:沿着信仰和使命 绘就铸魂育人图谱

09.07.2021  17:21

哈工大全媒体(张妍/文)2021年6月,绵阳。

机电学院“学党史凝聚初心力量践贺信逐梦航天强国政实践团的学生正在两弹城大礼堂观看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故事的爱国情景剧《英雄·丰碑》。

这部情景剧真实再现了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我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机电学院大一学生王于乙说。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所在地,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此次绵阳之行,正是哈工大思政实践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带领学生走进科研一线、工程现场、革命老区、田间地头,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在学思践悟中读懂哈工大、读懂中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哈工大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思政实践课的初衷。


在学党史、悟思想中绘制红色资源图谱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哈工大思政实践课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由8个理论学时和24个实践学时组成,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本学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思政实践课教研室协同各学院,共同构建了“红色资源图谱”,带领多个学生思政实践团分赴各地,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出发前,王于乙和同学们在A08公寓机电学院研究生党员之家“红色筑梦馆”,聆听了学雷锋小组党支部宋英嘉讲授的“两弹一星”主题微党课,了解了哈工大和机电学院在助力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中所作的贡献。



“不忘初心跟党走  ‘两弹一星’铸国魂”访谈(资料片)


在绵阳期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训中心党建专家金鑫讲授的“家国情怀,奋斗人生——两弹研制者的青春岁月”,绵阳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朱云讲授的党史教育专题课“百年正道,基业长青——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对王淦昌院士警卫员任银乐和中物院政治部原主任林银亮的面对面访谈,到两弹历程馆、邓稼先故居、三防教育馆的实地见学,一系列的思政实践令同学们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光辉历程和“两弹一星”功勋的感人事迹产生了更加直观深切的感悟。


在两弹历程馆实地参观(资料片)


思政实践课的“红色资源图谱”,整合全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资源,立足用好用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部最厚重的“教科书”,同时结合哈工大百年发展史和红色基因,使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实践主题和校内外实践地点。

由基础学部组建的“帜·学”见学团,分成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龙江振兴、哈工大精神4支见学队,依托由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李飞教授牵头、以基础学部辅导员为主体的“帜·学”宣讲团,带领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场馆、基地,进行“沉浸式”现场见学,引领学生在见学中坚定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赓续哈工大人许党报国的红色基因。

在哈工大,爱国奋斗的红色基因无处不在。这份红色,是哈工大学子许党报国的赤诚,是英勇忠诚的鲜血,是扎根东北的坚韧,是爱国奉献的笃定。”5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集体打造的“行走的党史课”在校部楼前“红色孕育”教学点开讲。


在校训石前聆听“行走的党史课”(李臻阳 摄)


从主楼门前的“精神地标”到“哈工大星”雕塑前的“星辰追梦”,从“校训基石”到“树下老人”,从专家院里的哈工大“八百壮士”到科学园中的“祖国以光”,9位青年思政课教师,精心选取校园中9个不同地点,把对学校百年发展史的学习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同学们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交流互动,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

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这所红色孕育出的大学的深厚底蕴。”大一学生费正航说。


在看成就、知使命中丰富国之重器图谱



太震撼了,第一次离梦想如此近!

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首届小卫星班学生刘峙麟说,一年前,自己怀揣航天梦报考了哈工大小卫星班。没想到的是,入学不到一年,作为“逐梦航天”思政实践团队成员的他,竟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发射。

  “从小到大,每次有航天发射直播,我总是在电视屏幕前观看。这一次,当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冲向九天时,脚下传来的是隆隆震颤、耳边飞过的是虎啸龙吟、眼前浮现的是国之重器和航天英雄,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奉献一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斥全身,这样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实践团成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由培远 摄)


刘峙麟说,刚入学时,第一次在校党委书记熊四皓讲授的思政实践课中了解到“哈工大是世界首个将微小型航天器送入月球轨道的高校”。他和几个同学自由组队、自由选题,确立了“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二号,大国重器发展与航天精神实考”的思政实践主题。

一年来,他和团队的几个小伙伴对班主任曹喜滨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精密计量测试研究所所长林立芳进行了深度访谈,聆听了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的航天专家做的学术前沿报告,与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员、“龙江二号”相机设计师泰米尔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参观了哈工大卫星装备制造基地和哈工大航天馆。

在神舟十二号飞船即将升空之际,“逐梦航天”思政实践团队在航天学院曾凡林教授、学校思政实践课教研室尹胜君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现场见学、调研。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与校友座谈(乔柏 摄)


7月7日,航天五院卫星副总设计师苏继东在二校区为小卫星班的学生上了一场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的思政实践课行业专家讲座,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航天事业的切身体会,讲解了他对航天精神的认识、对创新发展的感悟,剖析了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

听了苏老师的报告,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一代‘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嘱托。”课后,刘峙麟深有感触地说。

刘峙麟的经历,正是哈工大思政实践课课程设置和建设特色的一个缩影。

思政实践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校领导、党群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杰出校友、国家重点行业企业专家及校内学生思政工作者共同组成课程师资队伍,一对一对接小班,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中、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中,做到知行统一,学思结合。

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大一的我就能有机会到威海校区雷达站进行参观学习。”新体制雷达学生思政实践团成员郑泽涵激动地说。

在雷达站,团队成员随着刘永坦院士团队成员于长军教授的脚步,实地探寻了刘永坦院士的奋斗足迹。刘永坦院士出生在内忧外患的乱世,小时候父亲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这句话在他心中埋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他以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海防事业,虽经历千辛万苦却愈挫愈勇、历苦弥坚,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新体制雷达,并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于长军教授在雷达站现场讲述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的奋斗故事(资料片)


在海滩上,聆听完于长军教授的现场讲述,团队成员面对雷达天线阵列深深感慨。

回到哈尔滨,团队的伙伴们来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对院党委书记、刘永坦院士团队成员位寅生教授进行了深入访谈,详细了解了我国雷达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几代雷达人接续奋斗的故事。赵艺在结束访谈后,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电子通信大类专业,立志做像“坦先生”一样的人,用“雷达铁军”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由智能装备大类、资源环境与新材料化工大类、理学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大一学生组成的龙江名企思政实践见学团,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实地了解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的东北。


龙江名企思政实践团走进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重装分厂(资料片)


一个个围绕“国之重器”组建的思政实践团将继续走出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实地感知哈工大人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与硬核贡献,去主动体悟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和行动方向。


在走一线、访榜样中打造行业楷模图谱



作为走进FAST思政实践团成员,张子迪是幸运的。

  “我们几个队员都没想到,88岁的沈世钊院士能如此近距离地跟大一的我们面对面交流,不仅耐心地讲解FAST项目从预研到国家立项,从关键技术研发再到设计完成的曲折过程,还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前沿。


沈世钊院士给学生讲授思政实践课(张钧瑞  摄)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天眼”工程由六大系统组成,其中最核心的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就是由沈世钊院士带领范峰教授、钱宏亮教授等历经十几年设计完成。

在确定自己成为走进FAST思政实践团成员后,张子迪就和小伙伴们展开了“天马行空”的讨论:比如,访谈沈世钊院士、范峰教授;比如,到位于贵州的FAST工程现场去看看、亲手触摸一下FAST……

而这起初被认为“天马行空”的“设想”,就在不久前成为了现实。沈世钊院士不仅欣然接受了同学们的邀请,还饶有兴致地给同学们讲起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前世今生”,讲起了土木工程学院门前“土木菁华”纪念石的由来和老先生亲自提出以“菁华”命名的深意。


范峰教授带领学生走进FAST工程现场(谭立军 摄)


向亮亮在实地参观了FAST工程现场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选择,“范峰老师带领我们置身FAST工程现场,边走边讲解,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FAST的壮观、气势,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以沈院士为代表的哈工大土木人的情怀和贡献!

在思政实践中,让学生与专业泰斗、学术大咖、行业精英、杰出校友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前沿,让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建立起专业认知,树立行业榜样楷模,主动对标,激发家国情怀与自身使命担当,是思政实践课的重要目标。

为此,思政实践课教研室自主建设了一批汇聚哈工大近5年学生社会实践典型案例的MOOC,邀请了20余位企业专家,通过线上直播与走入线下课堂,与同学们屏对屏、面对面交流。航天三院体系对抗与智能信息系统总体部主任张克校友,中铁大桥设计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自明校友,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机电系统部一级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刘芳校友,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李飞博士等一批企业专家、行业楷模线上讲述如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而学生可以结合各自学科特点,自主选择实践方式。


企业专家在线直播授课(资料片)


航天与自动化大类学生丁元川在听过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电站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张晓东的线上直播后,感慨道:“作为四川人的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了扎根蜀地50多年的东方电气,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电气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发展前景。我希望自己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锤炼过硬本领,毕业后为电气产业、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2021年5月的一个周末,环境学院陈忠林教授带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碧水行动思政实践团队的学生来到黑龙江省拜泉县同乐村实地见学。


陈忠林教授带领学生到同乐村饮用水处理间实地见学(资料片)


结合当地水质情况,环境学院科研团队设计完成了包括接触氧化、两级锰砂过滤、紫外消毒工艺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的技术研发,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饮水质量。

在同乐村饮用水处理间,碧水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陈忠林教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同乐村的供水现状、水处理工艺流程等。

在同学们入户走访农户、实地察看水质情况、感受水质提升公益项目实施前后当地居民饮水状况的变化后,大家对于自己未来将从事的专业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全面的认知。

哈工大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忠林教授说,这也是他几次带领学生到同乐村进行实地学习、开展思政实践教育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环境学院院长冯玉杰教授在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生讲授思政实践课(资料片)


红色资源图谱、国之重器图谱、行业楷模图谱,共同绘就哈工大思政实践课铸魂育人图谱,这份图谱在哈工大仍将不断完善迭代,不断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作出哈工大回答。